上接~~ 简书《晨间日记》第十八天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绘画的传统寓意中,松,竹,梅,乃尤为著名的岁寒三友。此诗开篇一“松”字,可谓含蕴丰富,意味深远。表面上是在写景,但深层意义上,却暗喻了一个依松结庐、与松为友,清逸孤高的隐士形象。而接着“下”字的落笔亦颇为耐人咀嚼,乍一看是顺理成章的叙述而已,但实则却映衬出诗人对于“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这一开篇为所有的“问”都定下了准确的基调,同时也为主题中的“隐者”做了呼应与不动声色的衔接,在这里主题与正文完完全全融为了一体,仿佛这首五言绝句不是四句而是五句,巧合的是,就连主题也落在韵中,岂不妙哉!
“言师采药去”,每读此句,我甚至时常会心头一热双目发酸,想象一下,为“师”之人,必为长龄,却让童子守家,而自己却在烟云遮蔽的大山深处攀高涉险负筐采药,此何等境界!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崇高目标,也是他们的普遍情怀。隐身山野与济世救人,往往成为他们游走于大自然与市井之间的别样的路径,也是中国文化中最不能忽视的一方土壤一种气候,正是这种土壤与气候诞生了我们的文化之根------道家。
关于道家思想的博大玄奥,笔者不敢妄论。特借清末纪晓岚对道家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中国文化中,最飘逸清扬智达慧睿的就是道家。就连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的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是的,这位“隐者”正是一位传说中的白衣道人。诗人在整首诗中,通篇都在对这一超迈高洁的形象进行着逐层深入而又微妙细腻的渲染。末了的一句“云深不知处”,真如余韵绕梁,三日不去,可谓同时达到了言美,意美,境美的三座高峰!
这便又引出了一个典故:白云乡。
《庄子 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是说乘白云可以抵达天帝之所,后因以“白云乡”指仙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