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说过:如果你要使别人喜欢你,如果你想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你注意的一点是,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
这句话讲的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艺术。
那么写作过程,有没有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呢?
粥左罗在《学会写作》一书中,就为我们介绍了怎样把写作过程中的单向沟通转为双向沟通的方法。
1.单向沟通与多向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单向的沟通,也有双向的沟通。
什么是单向沟通?
比如老师上课时给学生布置作业,这就是单向沟通。
单向沟通有如下特点:
(1)传播速度快;(2)传播过程简单;(3)传播准确性差;(4)信息接收者缺乏足够积极性。
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布置作业,干脆直接,简单粗暴;学生中有人听进去了,有人左耳入右耳出,什么也没记下;几乎没有哪个学生会在老师布置作业时,跟老师展开积极的交流。这种沟通方式,可没有多少人会喜欢。
什么是双向沟通?
你与朋友聊天的过程就是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也有4个特点:
(1)传播速度慢;(2)传播过程复杂;(3)传播准确较强;(4)双方均有足够积极性。
与朋友的聊天沟通过程是令人愉悦的,大家倾心相谈,酣畅淋漓。这是大家都喜欢的沟通方式。
2.用双向沟通的心态,写出一篇好文章
写作过程就是典型的单向沟通:你写,对方读;对方写,你读。
这种单向沟通,构成了写作的最大缺陥:读者并不需要配合你,他只要觉得不爽,就不会继续阅读你的文章。
作者认为,我们必须用双向沟通的心态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克服单向沟通造成的缺陷。
如何用双向沟通的心态写作呢?粥左罗概括了4个方法。
(1)釆用平等的姿态,分享的口吻
在阅读《零基础新媒体写作指南》一书时,作者郝菲反复强调:写作不能自嗨。
今天阅读《学会写作》一书,作者粥左罗也在强调:写作不是说教,写作是在分享,即便你再专业,读者也有不读的权力。
采用平等的姿态,以分享的口吻写作,就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读者创造阅读的愉悦感。
前一周,我写的一篇书评《3个礼节规则,4个评判标准,教你如何公正地评价一本书》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用了说教的语气来写,点评老师及时给我指出来了。
一定要记住,作者没有智力优越感时,才能给读者创造阅读体验感。
(2)寻找目标对象感,创造聊天的感觉
文章的内容不能写得像产品说明书,没有对象感,没有聊天感,单纯传递信息,读者不会买账。
读冰心的诗歌和散文,你会觉得那是一种享受,就像邻家的大姐在对你聊天,而且是充满趣味地聊天。
比如这首《母亲》: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首诗表面是作者写给自己母亲的诗,但每个读者读了,都会觉得,那是自己写给母亲的诗。这就是作者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就像作者在跟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写作过程中注重调动读者的参与感
由于写作是单向沟通的形式,所以写作的过程,作者很容易自我迷失。所以,写作时要制造双向沟通的氛围,要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调动作者的积极性,让他跟你一起思考。
怎么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呢?粥左罗告诉我们,方法其实很简单,你只需多提问。比如: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把去工作叫做”搬砖”?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爱熬夜?
通过作者提问,把信息传递的写作变成引导读者的思考,从而形成探讨交互式的写作,读者读起来,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4)注重接收的准确性而非表达的准确性
写作不是自嗨,你认为的表达准确,读者却可能一头雾水。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问自己:我这么表达,读者好理解吗?这个概念讲得够通俗吗?
只有让读者先看懂了,他才会觉得好。
粥左罗在《学会写作》一书中告诉我们:尽管写作在形式上是单向沟通,但我们可以用双向沟通的心态写作,以平等的姿态、分享的口吻、聊天的感觉,调动读者的参与感,让读者产生共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