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革,总是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 每天读《资治通鉴》六十四

为什么改革,总是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 每天读《资治通鉴》六十四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相关人物】

孔斌,魏国国相,孔子六世孙

魏王,魏安釐王,魏国第六代国君

【故事大概】

上一篇讲到了,孔斌分析了接下来的形势发展,认为如果赵国这一场战争不能够战胜,那么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将不可避免。

接下来,来讲一讲,孔斌这个人圣贤后代,他所做过的一些治国理政之事。

孔子生伯鱼,伯鱼生子思,子思生子上,子上生子家,子家生子京,子京生子高,子高生子顺。

所以,孔斌,也成为子顺。

一开始,魏王听说孔斌是一个贤德之人,于是便派遣了使者,带上了黄金绸缎,想要聘请孔斌从政。

但是孔斌对使者说,如果魏王能够运用我的治国理政思想,将国家治理好,就算是让他喝水吃素,他也是愿意的。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利用孔斌的知名度,而招揽他,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评】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说的就是,对于贤人君子来说,他们的首要目标,并不是钱财,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主张,能够得到任用,进而能够教化百姓。

在使者的劝说之下,孔斌也来到了魏国。

而魏王,为了表示尊重,也亲自到了郊外迎接。

孔斌到达魏国之后,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

这其中,就包括了清退依靠关系而没有振才实干的官员,选拔贤人君子代替。

同时,剥夺没有官职的闲散人员,吃空饷的人员,将他们的俸禄,赏赐给真正有功劳之人。

这次变法,实际上是让整个朝堂的政治环境,变得空前清朗起来。

但由于孔斌所清退的人,都是原先的大官贵族。所以,他们对孔斌,是恨之入骨。

因此,也一直在找机会,想要毁掉孔斌。

【评】

不敢是商鞅、吴起,还是孔斌的变法改革,始终都是触及到某些群体的利益。

而这些群体,也会因为这些苟得利益,进而勾结在一起,反抗变法与改革。

现在也一直在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都是硬啃的骨头。

这句话的更深层含义是,所要改革的群体,已经不是一些苍蝇了,而是占据着巨大利益群体的大老虎了。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但是,百姓的利益就可以牺牲吗?-

而魏国大夫,文咨也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孔斌,希望他自己也要注意。

孔斌说,先祖孔子一开始在鲁国的时候,人们都说:“麛裘而芾,投之无戾。芾而麛裘,投之无邮。”

【评】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百姓总是习惯于眼前的生活,反对改变。而且,会一直诅咒孔子,想要将孔子给杀了。

后来,经过三个月的改革,百姓才说:“裘衣章甫,实获我所,章甫裘衣,惠我无私。”

【评】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百姓感恩孔子的教化、改革,由衷地赞美孔子。

文咨认为,孔斌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孔斌后来也不得志,只能够退出朝堂。

而在离开之前,他也预言,不久之后,全天下都会是秦国的。

无论是燕国、赵国、齐国、楚国,甚至是周王室,也无法阻挡。

【推古验今】

改革者动蛋糕,是非常危险的。

这一点,看过历史的人,都应该明白。

就好像网络上一句非常出名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进行关注。

欢迎转发、在看、收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