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处处理这样一件事情,我作为旁观者聆听者有所感悟。事情的原尾大概是这样的。孩子小学时成绩特别优秀,生活习惯养成也特别好。小升初成绩以三百六十多分考到了我校的重点班。但是上初中之后,由于身边出现了他所谓的朋友,朋友的环境像一个大染缸,所以,孩子的自制能力变差,学习成绩下滑。由前100名到现在的400多名,由开始的娇娇学子到现在的后进生,他在一步一步的沦落,一步一步的下滑,随之而来的就是抽烟喝酒打架,骑电动车等等违反校规校纪。今天他的父亲请假来到学校处理他的事情。父亲是焦化厂的一名普通工人。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着孩子的种种,因为有这样的孩子感到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父亲还说,因为孩子和妻子的关系一直不好,现在的家就是一个没有温度,没有爱的家庭,他们无法营造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昨天他的母亲因为孩子的事情病倒住院还不忘给班主任打电话继续了解孩子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景孩子一言不发不动声色。还口出狂言要和父亲断绝父子关系。我无法再听下去起身走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竟然变得如此困难,孩子的青春期的叛逆会让亲子关系如此紧张。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这让我想到这之后听了王男老师的讲座可能给了我答案。王男老师说习惯的养成并不是21天就可以,它是一个变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受到影响。所以好习惯我们应该保持和强化,而不能听之任之。所以前面案例中的孩子在升入初中后,由于他的身边的朋友们都有“坏习惯”,所以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也就不在遵守自己的规则。
王男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提到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在现场王男老师做了一个调查,他问现场家长一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答案不说大家可能都能猜到,父母一直扮演者服务者的角色,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学习不用做家务,没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从未体验过被自己父母需要的感觉,从未与父母产生过共情,所以案例中父亲哭泣母亲病倒都不能打动孩子的心。因为孩子从来没有感觉父母的心有多疼,更不会感觉父母辛苦工作究竟为了谁?相反他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应当再正常不过。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该尝试角色互换成为被服务者,哪怕让孩子为我们端一杯热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是需要他们的,让他们有存在感,让他们与我们都产生同理心也许这样他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父母的苦楚与不易。
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益,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更需要我们有智慧火花的碰撞。
作为孩子,我想告诉你,请认真爱我们的父母。父母不易,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在学习中成长,我们要学习的是怎么做一个好儿子好学生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