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收藏史话》读后感
乾州蕞娃
也许是因为我的孤陋寡闻,所以由李毅民和王安林老师合著的这本《中国股票收藏史话》对于我而言,几乎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说是如饥似渴绝对不是夸张,整整5天时间,我几乎是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了这本370页18万字,配图360余幅的收藏文化专著。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彻底地为《中国股票收藏史话》一书所具有的知识性、文化性及艺术性所折服。所以,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感谢李毅民和王安林老师,感谢他们为我们所贡献的这本结构体系明晰、图文并茂,文辞优美,知识完备,阅读性强的收藏文化巨著。
这本书所具有的三个特点。一是对中国股票发展史追根溯源,不仅仅是写股票的发行史或者收藏史,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进行分析,把股票的发行、收藏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这一经济现象。比如说,在中国早期的很多股票上都印有“此股单照定章不得转售或抵押与非中国人,如不遵章此单即作废纸”(或含义用语接近)这充分体现了广大民众的爱国之心。
二是书中所有内容既要见事、见物,还要见人,对于各个发行时期的一些关键性人物尽其所能介绍到位,方便读者的阅读理解。三是这本书的编排体系科学合理,取舍能够尊重实际,做到客观公正。这主要表现为没有回避蒋介石、杜月笙等人在股市中的以权谋私,也没有剪裁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权所发行的股票。
尤其是这本书对于革命根据地股票(苏区、陕甘宁边区、旅大特殊解放区)的介绍,在这对于我来说填补了我个人认知的空白。
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三件往事。正是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把这三件事情串联起来,所以一并记录下来。
一是供销社社员股金证分红。大概是在1985年前后,村子里的刘三伯,在十婆门口分发一些洗衣粉、肥皂之类的东西,但是必须有一个小本本,据说是供销社所发的。村里很多人都拿来自家的本本换了一定的物品,我赶紧跑回家让爷爷奶奶把我家的本本找出来,我好去领东西。结果他们告诉我,家里没有这个本本(不知道是没有办还是丢了),这让我很失望。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那个本本应该是供销社社员股金证。
同时,我也在网上查了一下,建国初期发行供销社社员股金证的相关资料。持有股权的社员不但每年能够分到不同股息的红利,而且享有便宜购买供销社商品的优惠,是极具实用价值的优惠凭证。七八十年代,供销社体系开始健全相关政策,逐步对原有可分红的社员证进行作价回收。2000年以后,未上缴的社员证仍可连本带息办退,但这里的“息”已不是股权分红,而是按银行当年的1年期储蓄利率办理。
二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咸阳股票交易所的记忆。那时,我刚从乾县师范学校毕业,因为有一件小事需要去咸阳市找一位亲戚(一位远房姑妈家的儿子)。当我找到这位表哥的时候,他让我先陪他去一趟位于咸阳市电影院十字东南角的咸阳百货大楼,去了以后我才发现百货公司的二楼是股票交易所。看到大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数字,我就立即想起来中国著名文学家矛盾先生的小说《子夜》中吴荪甫的故事。吴荪甫在股票交易中失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我一直排斥股票证券的一个主要原因。后来了解到咸阳百货大楼是咸阳地区最早的股票交易所。
三是2007年前后的全民炒股。那时,我们单位稍有一些闲钱的人都在炒股,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向人们炫耀自己的收入,今天净赚多少,这一个月来净赚多少等等,甚至会告诉别人他们今天吃的羊肉买的衬衫都是别人送的。有几个关系好的同事都极力的想把我也拉入到这一行列,希望我也能够通过购买股票改变自己困窘的生活。因为上文所说的原因,我一直没有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后来,中国股市“过山车”的事实证明“股市有风险,入市请谨慎”这句话绝对是我们这些“只能赚得起赔不起”的穷苦劳众最真诚的广告。
乾州蕞娃(刘立军,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自知无所愧。)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