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我做这个公众号的初衷,是想要把自己学到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一些最常见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大家发现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和实验,其实也可以用来理解和指导我们的生活。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我获得对于理论更深刻的理解,我想这是鼓励我自己继续写下去的最大动力。
但同时我也发现,这样的文章虽然更为通俗易懂,有着最为广泛的受众,但知识却过于碎片化,阅读的人往往看个热闹,却很难据此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往往容易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懂点,但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却好像很难真正运用起来。有时候即便真的运用在生活中了,也往往以偏概全,缺乏灵活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面,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的专著和经典就显得尤为必要。
于是,有了【读书笔记】这个系列。
这部分的内容并不属于原创,是我个人阅读心理学专业书籍的记录、归纳和总结。
相比【原创系列】的文章而言,这部分的内容可能要枯燥一些,但是对于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则可以从中获得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知识,构建起自己这方面的知识体系。
当然,这也适合已经走在心理学的路上,但没有时间看书的你。
废话不多说了,进入正题吧。
《人格心理学》略读
这本书名叫《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于人性是怎么看的,为什么是这样看的。
作者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杜安·舒尔茨(Duane P.Schultz)和西德尼·艾伦·舒尔茨(Sydney Ellen Schultz)合著的教科书。
著名华人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曾指出,人格心理学是从个体自身和环境的角度来解释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原因,与社会心理学、实践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共同构成心理学的四门基础学科。
关于人格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关于性善性恶的讨论,以及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关于气质的四种类型的划分。
在舒尔茨教授夫妇的这本《人格心理学》中,他们将人格定义为个体稳定而独特的特征集合,能够改变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
主要强调人格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稳定性和独特性,这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主要关注人格作为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及人格就是人的特色这一方面。
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选择了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毕生发展论、遗传、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取向的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以及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
揭示出心理学家的个人生活与专业研究怎样影响他们各自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探讨了在人格研究与人格评估中,种族性别与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提供了大量案例,图表与数据,强化了读者对问题的认识。
在最后一章,本书对以上这些描述人格发展的不同理论进行了回顾,并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大家获得结论,同时通过他们的研究来最终获得对这些理论的理解。
本书的主要特点
● 从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毕生发展、基因、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角度展示了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以及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
● 每一个理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介绍,分别聚焦一个人格理论家的生平理论评价和反思。
● 在【研究集锦】栏目中,对许多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了重要的观点,有利于读者对众多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化和比较分析。
● 增加了大量关于子女教养、性别、民族与文化影响人格发展、考试成绩以及更为广泛的人性概念的材料。
●探讨了人格的一些具体层面,包括控制源、感觉寻求(比较受关注的感觉寻求形式包括刺青、穿孔以及网络成瘾等)、习得性无助、乐观/悲观主义、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以及成功等。
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目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19世纪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对神经症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开端的大理论,发展到21世纪对更加具体的人格维度的探索。
同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也从对情绪障碍患者的个案研究,转向了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对更加广泛人群的研究。
当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反映了人格在性别、年龄、性取向、以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差异。
本书的框架
1、人格概述
2、精神分析取向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3、新精神分析取向
■ 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 卡伦·霍妮:神经症需要和倾向
4、毕生取向
■ 埃里克·埃里克森:认同理论
5、遗传取向
■ 戈登·奥尔波特:动机与人格
■ 雷蒙德·卡特尔、汉斯·艾森克以及其他特质理论家
6、人本主义取向
■ 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卡尔·罗杰斯:自我实现理论
7、认知取向
■ 乔治·凯利:个人构念理论
8、行为主义取向
■ 斯金纳:强化理论
9、社会学习视角
■ 阿尔伯特·班杜拉:榜样作用
10、小理论:探索人格的方方面面
■ 小理论:控制点、感觉寻求、习得性无助、乐观/悲观主义、积极心理学以及幸福与成功
11、人格展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