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刷抖音的我,被眼前的小视频泪目了。
法庭上,任秀英老人站在原告席上向对面的三个儿子讨要一笔房租,而且要求每个人要交够九个月。三个儿子一头雾水,他们的辩护律师表示,三人均有自己的房产,而且并没有在原告名下任何一套房产内居住过,无需付任何房租。这是,老母亲颤颤巍巍的指着自己的肚子,缓缓地说着:“这呀,在这啊!他们三个都是足月的,在我这里足足住了九个月才生出来的!”
看着这短短的小视频,心底泛起说不出的滋味,眼中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水汽。
有人曾经说过,父母在的地方,便是家。
家,是一个多么平淡而又窝心的字眼。我们从还没有出生便住在母亲用肚子为我们做的‘家’,出生之后便在父母为我们支撑起的‘家’里快乐的学习成长,直到后来我们像蒲公英一样离开了‘家’,洒向世界各地,最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家’。
家,是如此的形象,它可以豪华、也可以简谱;家,又是如此的抽象,它可是冰冷,也可以温馨。
年少的我们认为家是个牢笼,曾经如此渴望与迫切的想要挣脱它,恨不得永远都不会回去,要去见识外面更广阔的天空;而如今日趋中年的我们则认为家是个港湾,心中最最柔软的所在。
从前,在外的游子,可能需要一张张邮票、一张张船票,横渡那漫长的时光,才可以回去,因为艰难而变得更加的弥足珍贵。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网络与交通的发达,什么都变得飞快起来。而这些便捷,让我觉得电话的那头、微信的那头就连接着家,每次通话没唠几句便匆匆放下电话,还总忘不了心里安慰一下自己我是想念父母想念家的。并且每次回家,也是行色匆匆,离去的时候不忘对家里说一句,现在交通如此的便利,我很快就能再回来了。
一切都快了起来。
我们多久没去仔细看看父母的脸,听听他们讲讲对我们的关心与叮嘱;多久没有去了解他们最近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身体是否安康;多久没有在儿时学习用的桌子前坐坐,看看家中斑驳了的墙面。。。。。。
龙应台在《目送》中曾经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会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开头小视频里的老母亲,她站在原告席上要的是儿子的关怀,要的是我们这些为人子女对家的眷恋。
我突然真的害怕在未来的某一天,曾经的家或许已经不在了,而我,真的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