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子遇
春雨冬雪,四季交替轮回。当天边夕阳下那抹云彩渐渐褪去,世界又变得寂静无声。
虫叫蛙鸣,一片静悄悄。
回望来时的路,人生已过二十七个年头。从萌芽,初枝,到那一片新叶。一切静悄悄,静的如泉眼无声般地细细流淌,淌过了童年的小桥流水,流经了少年时的书生意气,走入了青春的稚嫩懵懂。
如今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不由得感到怅然若失。失了什么,得了什么,这些已不再重要。我想把青春留住,却是留不住的。
既然留不住,那就把那些弥留在脑际的记忆,都包裹起来。装帧的精致些,放在岁月的盒子里,细细珍藏它会如酒般醇香。
也许我们都未曾长大。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少年时的辛弃疾。
年少时,我们不懂愁。懂愁时或许已历经沧桑,韶华已逝,“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识尽愁绪后的辛弃疾,他成长了,也更透彻些。
我们都在走向成熟的过程,成熟是什么?它的恩惠是什么?
成熟的恩惠,或许就是它让我们长大了,让我们更加从容些,更加淡然些,更加释怀些。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作品《山居笔记》中谈到了成熟。所谓成熟,他是这样写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得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先生对成熟写的深刻透彻,我把它理解为成长。
当有天,我们变得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无需声张且厚实我想我们就成长了。
长大到成熟或许还有个过程,而这一切都是在成长。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经历去铺垫。长大,我们会变得不焦灼,冷静,淡定。而成熟后,我们会变得深刻,从容和透彻。余秋雨先生说这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我想是的。这一切,都是在成长中。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变得苍老,变得深沉,但我们成熟了么?或许我们只是长大,却未到成熟的阶段。
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把世事看的透彻。有的人双鬓斑白,却终其一生也有许多无解。
这个问题似乎也没有答案。
此时,我想到了苏东坡。他是一个失意的官员,一个极致的文人,一个人生的智者。
苏东坡的一生,历经无数坎坷。
他经历了与发妻的生死别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痛彻心扉。“明月夜,短松冈”的无可奈何。他成长了,明白了生死离别的痛苦。
他官场失意,京城,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詹州。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这种人生境遇的苦楚,这份宦海沉浮的无奈。他成长了,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规律。
他人生失落,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在政治的漩涡里被洗刷,被拍打,被冷眼,被折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成长了,或许他只想当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漩涡中的变幻莫测。
乌台诗案后的黄州,在大江东去江水里,他变得成熟,变得成稳,变得豁达。江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淘尽了他一生的坎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成长了,成长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叹声里。
我想,这是人生智者的成熟,成熟的波澜不惊,成熟的沉稳淡然。
也许,我们都未曾长大,愿我们都能走向成熟。
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