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拾壹叔
作者拾壹。
83年前的今天,鲁迅先生逝世,谨以此文缅怀大师精神!
以前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理解起来大费周折,所以中学时代最痛恨的就是鲁迅。
当年的《故乡》、《社戏》以及《祝福》等等,总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那样苍凉和无奈的文字,那样的文字读起来让自己觉得世界是可恶,这让我无法接受,因此就是排斥鲁迅。
恨不得找出他的劣迹来证明鲁迅就是一个伪善的人!
找来找去也只找到鲁迅抛弃朱安让她过着无性无爱的生活,然后自己和学生许广平过着如胶似漆的生活!
因为幼稚,所以总是在诋毁,所以总是在污蔑!
鲁迅的文章撤出中小学课本,按理说自己该是兴奋的,应该仰天大笑!
可是,内心却无端升起一些悲凉,怎么会这样?
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应该将鲁迅作品“请”出去。该“请出去”的是,鲁迅作品解读。将鲁迅高高举起,放在神台,那是极为不妥当。
因为成为了一个图腾,一个象征,于是就被高高挂起风干,很少人会真去阅读并体会鲁迅作品里那些细微美妙的地方。
阅读人 02 拾壹叔
年少时,每个人都向往光芒万丈、惊心动魄,怀揣的都是一呼百应的英雄梦或绚丽华美的公主梦,或者想成为侠客豪杰、将军帝王、超能力者、豪门贵族。
或者想成为贡献卓著的科学家、军人、运动员,再不济,也要做个正直优秀、有能力掌控人生的人,最厌恶的就是鲁迅笔下那些琐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憎可鄙、可有可无的小人物。
待少年被光阴推着长大,才发现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水晶宫和英雄剑,只有满地狼藉,而我们,不偏不倚刚好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当代孔乙己——沈巍
流浪的沈巍大师在网络走红,他流浪二十余年的经历随即被扒了出来。审计局的公务员放弃工作、穿着邋遢,在街头捡垃圾。他喜欢史书,喜欢画画,有学识、有涵养,没有的是一个现代人的体面,他崇尚文学却一事无成,推广垃圾分类却穷得无处可归。
蹭热度的人们欢欢乐乐地围着他拍照,没有人从心底里尊重他,如同孔乙己走进店里,周围的人尽是欢声笑语。
孔乙己懒惰、善良、清高、迂腐,他是满口“之乎者也”的落魄乞丐,专被人打趣嘲弄,他又一边偷东西一边在酒馆循规蹈矩地还账,自己食不果腹还喜欢交孩子们写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只要他在,店里永远充满着欢乐的气氛。那句“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成了盗版、抄袭作家的御用名言,可笑又可悲的流传了下来。
沈巍与孔乙己一样,“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
无数人,活成了鲁迅笔下的“看客”
孔乙己被打趣时,看客们哈哈一笑;夏瑜被杀时,看客们伸长了脖子;祥林嫂诉苦时,看客们厌烦了冷笑而去;阿Q被闲来无事的看客们按着磕头打趣……看客们冷漠、麻木、愚钝、歹毒、幸灾乐祸。这世上如果有什么比鲁迅笔下的看客更让人不寒而栗的,便是今日的看客。
他们质问跳楼的人“为什么还不跳”;看着被打的人叫好;讽刺在国外被杀的留学生“活该”;嘲笑受匪徒伤害的普通人“在沉默中灭亡”;在不必露面的网络平台上冷嘲热讽、煽动是非……
他们都成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在现实或在虚拟网络中以最冷漠、最残酷的言行伤害着当事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他们中的一员。
何其悲哀,在社会里摸爬滚打的人都烙上了鲁迅笔下人物的影子,无一幸免。何其幸运,这个时代已不再封建腐朽,留给了我们翻盘的机会。
阅读人 03拾壹叔
我们不妨试着听听鲁迅的建议: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那什么是看客呢?我想但看这个词的文字组成,不用我说你也了解了这个词的所说 的是什么人。所谓“看客“,重点就要突出这个”看“字,不管男女老少,他们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看一切热闹,看一切表演,看一切”新鲜事“。
在《孔乙己》中,他们是嘲笑孔乙己的酒客、咸亨酒店的掌柜等人;他们是《明天》对单四嫂子戏谑冷漠的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等人;他们是《药》中百无聊赖的茶客;他们是……
程度轻的,是看看他人的乐子,而对于其本身的境遇生死等事不关己,一个在他们日常中常常出现的生命的离去不会引起他们多余的感慨和思绪,是“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像是《孔乙己》中的那些酒客。
中等程度的看客,冷漠,自私,做的事不考虑他人,好比《明天》中单四嫂子的宝儿死了,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这两个知情者没有任何震动,仍然是在酒桌上继续喝酒,仍然提尖了喉咙大声唱歌调笑。
而最高等级的看客啊,则进化出了一种”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能力,舆论,流言的力量真是强大的可怕的,它不仅会置人于死地,甚至还会”鞭尸“,死后依旧颠倒黑白,死无所得,死无价值。
这些看客,他们是身份各异,地位相差悬殊,他们之所以热衷于鉴赏别人的痛苦,大概就是因为本身的精神太过于匮乏无聊,渴望获得一些日常中没有的精神刺激,以便于让自己麻木的精神有所触动,以此为乐。
鲁迅笔下的主人公在这写看客眼中,不管是有真实痛苦和心酸无奈的下层大众,还是真诚崇高,努力奋进最后牺牲了的革命者,斗不过是个“热闹“,是一出”戏“。但凡有”热闹“可看,这些人就奔了过去,好事者起哄,议论纷纷。嘲笑不断,他们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忘记是哪年曾看过一则新闻,有一个姑娘想跳楼轻生,警察们赶紧前去救助,底下也拉好了警戒线。警戒线边一群人站着在哪里围观,男女老少都有,热闹非凡。
有人小声议论着,这姑娘怎么还不跳啊,到底是为了什么跳楼啊之类的话语,更有甚者甚至拿着手机进行拍摄并大声的向姑娘喊,“你倒是跳啊。“这种话。
我当时惊恐异常,国人何时冷漠麻木至此,死亡竟然也无法让人升起敬畏之心,陌生人的死亡,对你来说可能仅仅是你拍摄的道具。
这种人毕竟也还是少数,我现实生活中是没遇到过得,我遇到的更多的是“线上看客“。微博,贴吧一类的在线流言社区才是他们的主战场,热闹不断,看戏不止。
阅读人 04 拾壹叔
我们不妨试着听听鲁迅的建议: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