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对孩子的教育是这样的失败,与我的初衷完全相反。”说这话的是一个拥有几家公司的老总,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成功人士,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在教育子女上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的女儿很聪明,在学习上接受能力很强,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极强的独立自主性,因为有太强的自主性,从小学开始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学校纪律方面的约束,到初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现在与家庭也格格不入,出现明显的叛逆行为,在一次与母亲发生矛盾后,孩子出现了自残的现象。现在孩子父亲显得非常无助,于是我们坐到一起,探讨产生问题原因,希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前我们曾探讨过教育孩子的问题,虽然在一些问题有共识,但在一些重要观点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尊重孩子和管教孩子方面。他的观点是少给孩子提要求,多尊重孩子。
他说:“我一直认为要尊重孩子,也是这样做的,我孩子比较聪明,我常鼓励她去做她想做的事情,有什么事情总是尊求她意见,我觉得她有能力把事情办好。担心管得太多会造成她没有闯劲。没想到,她现在变得谁也管不了。”
我说:“尊重孩子是对的,但在孩子还不成熟的阶段,像你这样几乎无条件地信任孩子的家长还比较少,没有约束的自由,会害了孩子。一般的家长都会对孩子有要求,你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呢?”
“这跟我父亲有关,他是一个老干部,小时候,他对我很严厉,一点也不尊重我,强制我做一些的事,我虽然按照他的意愿办了,但内心不服,有时很痛苦。而我母亲就相反,她能够倾听我的意见,支持我。当我有孩子的时候,我就想一定不能像我的父亲那样,我要让她让快乐地成长。”
“你觉得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中谁对你的成长起的作用大一些呢?”
“我的母亲。他让我感到更多的温暖、自信和一定的自由。”
“我觉得你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你想过没有,你的父亲对你的成长也有很大的作用。”
“是吗?”
“是的,他告诉你,你还有很多的不足,你还要努力,要遵守规则。因为他不断地对你刺激,实际上形成了你前进的动力,如他说你不行,按照你的性格,你就会想证明给他看看。他也间接地告诉你:你的行为是要受到约束的,你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所以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就要反复地斟酌,所以他教会了你周全地考虑问题;他还告诉你:有些事情,无论你明不明白,都必须执行。”
“你说得也有道理。可有时候,我觉得他根本不讲道理,有些道理他也不明白。”
“我能体会你的感受,但他的行为并不能否认对你的教育作用。其实他的行为就有点像社会规范和法律。有些规范,人们是能理解的,如:不能随地吐痰;但有些规范,它的产生综合了个人、集体、国家等多种因素,有的甚至是几百年经验教训的归纳和总结,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可能是理解不了他们的全部含义的,有时你的父亲也没理解,这并不奇怪。如现在很多的法律条文的产生,都有一些相应的解释文本,我们才能理解,如果法律都按照能理解的就执行,不理解就不执行,可能早出事了。法律是必须遵守的。我想你在工作中是有这个体会的。”
“也就是说,我父亲的一些方法,也是有作用的。但我觉得还是不好,因为对我当时是有伤害的,幸亏有我母亲的开导。怎么才能又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又不对孩子有伤害呢?我也不想让她感觉我是个不讲道理的人。”
“是的,并不是完全说,你父亲的方法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从目前来看,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其实应该归功于他们两个人,他们是慈母严父型的,你母亲告诉你:你能行,给你信心。你父亲告诉你:你还要努力。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你不断地进步,这是比较好的一个组合。”
“我现在怎么做呢?”
我问他:“假如你的老师告诉你的父亲,说你在学校违反了住宿生的纪律。你的父亲会怎样对待你呢?”
“他一定是不分青红皂白,把我骂一顿,或者打我一顿。也不听我的解释。”
“结果你的行为呢?”
“我因为怕他骂,而不敢再犯错误了。”
我接着说:“现在我告诉你,你的女儿在学校违反了纪律,你是什么感受,你是怎么做的呢?”
“我开始会很生气,因为她经常违反纪律,我想骂她或打她。但我又想她已经这样大了,怕伤害她,也应该明白道理了,还是先了解情况。可每次问她时,她都有很多的理由,好比别人跟她说话的,有时还说是在讨论学习的问题,有其他的人比她说得还厉害。我一想她说的也有道理,也就没有那样大的气了,然后跟她讲学习的重要性,她也能理解,并给我保证以后不违反了。”
“结果呢?”
“过几天又犯了。”
我跟他说:“你知道你的行为在向你的孩子透露一个什么信息吗?那就是:违反了纪律是可以推托责任的,纪律并不重要。老师不公正,小题大做。这样让孩子更加地抵触学校的教育。我们必须明白,老师的教育,不仅仅代表教师个人,也代表着学校对每个成长中学生的要求。”
“难道我还要像我的父亲一样骂她或打她吗?”
“方法没有定论,但要达到的目的是:纪律必须无条件的遵守,如果不遵守,就要承担严重的后果,只有在遵守规范的前提下才能有自由。你的孩子目前就缺少遵守纪律这个意识。”
“这样说,无论她有什么理由,如果违反了纪律,都要批评她。”
“从你的孩子的情况来讲,批评她是比较合适的。她是个胆大的孩子,她就是觉得遵不遵守纪律无所谓,反正不遵守的理由也多的很。你的批评,说明纪律是不可违反的,与教师的教育是一致的。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是要遵守的,让她不能推脱责任,同时也说明她的行为让你不高兴,她的行为使她自己和别人都产生不好的后果。让她在以后在做事之前,先考虑后果,因为对后果产生恐惧,而不做这件事。”
“再怎么办呢?”
“再了解情况,看产生的原因,针对情况,与她一起商量,找到行之有效的改正方法,及时监督,让她不断的改正。”
“我怕她以后胆小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民主和法律是一对孪生子。你的孩子由于一直享受着自由,所以变得别人不能说她,到了青春期就更明显,这次就是母亲管她,她觉得不应该,又觉得委屈,觉得母亲不讲理,所以出现了自残行为。”
通过这次讨论,他对孩子的教育更加用心和重视了,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主动与教师配合,我们一起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手段,取得了明显地教育效果,她的孩子顺利地度过了初中三年。
��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