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劈腿会成习惯,那么,被劈腿也会形成一种惯性吗?
某天深夜,几位姑娘在群里聊起这个话题,热烈地吐槽各自的狗血感情经历。过程细节各有不同,但都是以对方劈腿而告终,劈腿对象包罗万象,前任、新欢、老同学、旅途艳遇、暧昧对象……
大家还没有来得及总结经验教训,群里唯一的男生就盖棺定论:“当然会啊,我们经历的所有事情都会重复发生的,认命吧你们。”10秒钟后,他被果断踢出了群。
踢完人后,群主杯子叹了一口气说,其实他的话也不无道理,毕竟,被劈腿的死循环确实发生在了她身上,一次次摧毁着她的三观和信任感。
到底是什么,让被劈腿和信任危机成为了一个人亲密关系的主轴?
你受伤,是因为过度信任?
杯子最喜欢的作家是张爱玲,而每次聊起张爱玲的故事,她总要骂胡兰成:花着张爱玲的稿费,泡着别的女人,老了还要写本《今生今世》洗白自己,简直是集“渣男”之大成。
有一次,她对我感慨,张爱玲冰雪聪明,文字犀利得直指人心,怎么会轻信这样的人?
我反问,你真的认为,张爱玲是太过于相信胡兰成吗?
其实,这个看似由于遇人不淑而导致的爱情悲剧,在她的童年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在婴儿前期(0-1岁)这个阶段中,基本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此时,婴儿还没有自理能力,要依赖照料者(通常是母亲)而满足生存需求。
如果照料者能够敏感、及时、充满爱心地满足婴儿的需要,那么这个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可靠而安全的,从而发展出对人、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相反,如果照料者冷漠、缺乏耐心,婴儿就无法产生对人的信任感,而这份不信任和悲伤常常伴随一生。
也就是说,我们在婴儿时期和照料者的关系,会被投射到日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
回溯张爱玲的早年,父母不和,对她态度冷漠,加上很快又有了弟弟,父亲也另娶他人,连家中用人都故意戏弄她。她的整个世界充满不安定,在这样的境遇中,她无法发展出基本信任感。对于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亲情、爱情、友情,都持有悲观态度。
当她的潜意识里坚定地认为,亲密关系不可靠、不值得信任时,她在选择伴侣时也会不自觉地来印证自己的观念。以她的洞见和敏感,不至于看不出胡兰成并非理想的伴侣,但她还是选择了他,而且不惜担负“汉奸妻”的骂名。即使发现他有不专一的迹象,也一再忍让付出。
因为对她而言,亲密关系本来就不是平淡相守、忠贞不二,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看她笔下的那些情侣、夫妇,关系状态几乎都是相互算计、同床异梦。她把早年的经验投射到作品中,更投射到了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上,而胡兰成的负心,只是再次证实了她的固有观念。
过度信任并不是导致爱情悲剧的原因,发自心底的不信任才是。
在张爱玲的人生故事中,只要她还抱持着从早年带来的不信任感,就永远会有一位让她伤透心的男主角在虎视眈眈着,而她也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他。
你有“被爱”的能力吗?
假如你正处于热恋中,感情发展稳定。一天,忽然有个女性朋友跑来告诉你,你男朋友人品不好还爱撩妹,并历数了一堆你闻所未闻的黑历史……
好了,现在你打算怎么做?
杯子的答案很坚决:“这样的男人现在不分手,难道还留着过年吗?我前任就是这样,先是玩暧昧,然后就劈腿,而且死活不承认!”
经历了几次相似的背叛,又听了不少别人的故事,杯子对感情中所有的异动苗头都无比敏感,习惯于一有风吹草动就直接下“有罪推定”。
于是,她选择完全相信那个朋友的话,同时把自己摆到了受害者的位置上,指责男方不忠,却并不认真考虑那个朋友有没有说谎,是不是在试探,或是居心叵测地挑拨离间。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真的是一次无中生有的“挖墙脚”事件。
感情中出现难以信任、安全感不足等症状,根源也在于童年时基本心理需求被忽视。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人才能更好地追求和满足高层次的需求。
那些在婴儿前期没有培养出足够信任感的孩子,安全需求同样没有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更无从谈起。在亲密关系中,她们常常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无法相信自己是被爱的,同时表现出猜疑、控制和拒绝沟通的倾向。
即使身处一段互动良好的关系中,她们也心怀深重的疑虑,要么担心自己做错事情,要么担心对方变心,要么担心有第三者的闯入。
面对一句“我爱你”的表白,会产生一连串的追问:
“你为什么爱我?”
“你会永远爱我吗?”
“你保证这辈子只爱我?”
有人总结说,在这个时代里单身的最大原因,就是大家都在等着一个自己配不上的人一时糊涂。但当你缺乏基本的信任感时,你会心虚到把所有的爱和善意都当成对方的一时糊涂,随时都可能失去,于是用各种“作”来考验对方的真心。
越在意,越患得患失,越无法真正地信任,而越不信任,就越容易发现那些蛛丝马迹,一步步地激化矛盾,小事化大,大事就直接升级成一场两败俱伤的惨烈战役。最终,你再次确认了这一点——“我是不值得被爱的”。
其实,你只是不相信自己
过度地自我保护和无止境地考验对方,将让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危机升级。杯子的感情经历,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她曾经很认真地掰着手指给我算:初恋,高中同桌,维持了三年,对方劈腿大学同学;第二任,青梅竹马,维持了一年五个月,对方劈腿网友;第三任,朋友的朋友,维持了一年两个月,对方劈腿同事;第四任,合作伙伴,维持了七个月,没有劈腿,而是一直脚踩N条船。
每次分手,她都抱着“一分解千愁”的心态,认为很快就能遇到一个更好的人,把她从悲催的境遇中解救出来。而她也总是心想事成,不出几天,就邂逅新的对象,充满希望地开启新的感情,准备在新的关系中疗愈伤痛,获得拯救。
结果却不如她所愿,身处关系中,她越来越无法信任对方,一旦感到被冷落,就查通讯录、跟踪、电话查岗。在她360度无死角的安保措施下,同样的剧情却再度上演,唯一不同的是,矛盾激化得越来越快。
在你对伴侣的怀疑和试探背后,是对自己深深的不信任:
不信任自己有能力创造美好的关系,所以依赖伴侣;
不信任自己拥有对伴侣的甄别能力,所以草木皆兵;
不信任自己可以在爱情的“竞争”中胜出,所以气急败坏。
然而,事实并没有你想得那么悲惨。决定你在关系中能有多幸福的,归根结底,还是你对自己的信任程度。
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提升信任感。
1、疗愈内在小孩
早年没有获得足够信任感的人,往往会期待伴侣来扮演完美父母的角色。但伴侣也是普通人,无法胜任为你疗愈深层创伤的重任。最有能力拯救你的是你自己,要知道,现在的你早已成年,能够为自己负责,而不再是那个无助的小婴儿了。
当你再次因为信任感被挑战而陷入情绪低谷时,可以尝试采用一个视觉化的练习:
找一个无人打扰的空间,舒服地坐下或躺下,然后想象你心里住着一个小孩。可以是你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也可以是与你不同性别、种族的小孩,观察他/她的神态、动作,以及目前处于怎样的状态,是委屈、无助、愤怒,还是其他的情绪状态?
然后,去拥抱他/她,让他/她充分地发泄当下的情绪,大哭、捶打、大喊大叫,在这里都是允许的。做你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去安慰、接纳、支持你的内在小孩。
这个练习可以让你正视旧伤,并且更深地意识到,你有能力疗愈自己,无需再把过去那些关乎信任的伤痛投射到关系中。
2、学会接受爱
当你的伴侣送惊喜礼物,或是毫无预兆地赞美你时,你的第一反应是开心还是疑惑、尴尬?我听过最常见的答案,是“无事献殷勤,肯定没安好心”。
很多身处恋爱或婚姻关系中的人,并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无条件地爱的,所以任何表达爱的行为,必须要有“师出有名”,比如中西方的情人节、生日、纪念日、520……只有如此,才能被心安理得地接受,否则总是有那么一点“可疑”。
其实,无论是接受爱还是给出爱,都是情感自由流动的过程,它们本身并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是特定日子的专利,更不需要特定的形式。
比如,你感冒发烧了,希望他能多陪陪你,而他并没有请假,而是一边工作,一边在微信上唠唠叨叨地告诉你要吃药、要休息,并在下班之后打包了你最爱喝的汤回来。
这并不是你最想要的方式,但他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当你真正学会接受,了解爱是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时间、场合,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的之后,对关系的怀疑和控制就会明显减弱,对自己和对方更加信任。
3、寻求专业帮助
缺乏信任感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伤痛停留于潜意识中,在很多时候,仅仅要求自己“变得更积极一点”,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又或者,你的不信任感已经伴随着严重的焦虑、抑郁症状,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通过个案咨询或参加相关课程,辅以相关的练习,重新“补习”有关信任感的功课。而愿意主动地寻求和接受帮助,本身也是发展信任感的体现。
世界很复杂,关系也很复杂,但你完全应付得来。停止投射,主动疗愈,允许情感自由流动,你将解锁一份轻松且充满信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