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躯体化障碍,它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对患者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疾病,女性多于男性。这是度娘对它的定义。严重的需要到医院精神科进行治疗,而一般性完全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自我觉察与成长、运动、改变环境等消除。
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身边的人,有的人说腰酸背疼,有的人说焦虑抑郁,有的人说情绪容易激动,有的人颈椎僵硬……太多的症状,到医院去看,有一定效果,但仍然会反复,成为慢性病。情绪低落等情况在医院很容易被诊断为焦虑症或抑郁症,为心理疾病,长期吃药不但效果不好,还导致很多副作用。尤其是青少年,因为他们心智发展不成熟,处于成长期,处理问题的能力本来就弱,如果在学业、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生理成长等方面受挫,很容易导致焦虑,以致休学影响学业。如果再给上一个叫心理疾病的标签的话,给孩子潜意识里种下一颗种子,我有心理疾病,我不是个正常人,这种暗示导致孩子情绪更低落,形成恶性循环。下面我们就说说一般性的情况。
形成的原因:
一是早期成长中受挫、又没有得到疏导,压抑在心里的恐惧、焦虑等情况导致。尤其是孩子在小时候,他的认知能力低,对很多事情不理解,无意中受到的伤害。比如一个孩子用手动电源插口,被妈妈训斥或大声音禁止,他的内心就做了一个决定,妈妈不爱我,下次又因为吃饭不好好吃被爸爸罚站,他的内心又做个决定,爸爸不爱我,慢慢地,他的成长过程中潜意识中输入了太多的不允许和伤害,于是自闭,性格内向,神经质等。
二是意外创伤导致,包括个人发生的意外伤害或别人发生创伤引起自己的症状。如突然受到惊吓等情况,疫情给人员带着的恐惧和担心。
三是别人的语言或行为攻击造成伤害。比如一个小孩子被大孩子打骂,他的心里和身体就会留下记忆,以后见到大点的孩子他就会本能地躲。一个妈妈听见青春期的儿子对他说话不礼貌,她内心委曲,于是感受到嗓子干,堵。
那么,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中改变自己的身体不适症状呢?
1.改变思维方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露易丝海通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和研究,身体的症状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可以改变身体状态。比如身体疼痛的人,心理因素是渴望得到爱,渴望被拥有。新的思维方式是我爱我自己,赞同自己,我很可爱,我也爱别人。每天给自己正面的确认,我是健康的,我是完美的,我是安全的等。
2。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跑步等,骑车等能有效改变身体状况。打太极、练八段锦、跳操等都可以。
3.饮食调理。丰富的营养配餐,少吃淀粉类食物、甜食,少喝碳酸饮料等。
4.冥想和瑜伽。和自己的身体进行对话,感受身体的感受,也感受情绪的起伏,身心和谐地呆在一起,给身体正面的确认,赞美自己,赞美身体。
5.抚摸自己的身体。轻柔地抚摸自己的身体,就像抚摸自己婴儿期的孩子一样,呵护她,让皮肤感受到爱。因为我们的细胞是有记忆的。对它说,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6.听听身体的声音。不让头脑控制身体。明明已经很困了,还非得读书到晚上12点,只是因为今天的读书任务没完成,这是一种执念,我们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把自己搞得很累其实没必要。如果身体感觉累了,就听听它的声音,好好睡觉。第二天早起读书效果反而更好。
7.给予爱,享受爱。爱让一个人放松, 幸福,在爱的阳光下,阴影自然就没有了。
8.换个环境。离开了让人郁闷的环境,没有了压力和持续刺激,心情也放松了,病症就会好。有一个孩子,班主任经常唠叨不说,还总喜欢批评他,有时还总发一些牢骚,后来他得了严重的耳朵疼和背疼,到医院根本检查不出来,急诊、专家门诊都看了没查出来毛病,后来迫不得已休学,两个月后这些症状自治自愈。就像人们去旅游能愉悦心情一样。
亲们,都好好爱自己的身体吧。它是我们生命的载体,是我们心灵的豪宅!
我是光的语言
让自己成为光,照亮这个世界
专注孩子教育、婚姻关系和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