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半年的gamifacation联想到的社群运营

关于游戏化的思考已经过去了半年,最近有了新的感悟。

之前游戏化的了解和实践中,过于关注外部激励。后面发现外部激励有时会负面影响到用户行为,游戏化的核心还是找到人的内驱力。比如多年前的各种同学群,插科打诨的时候偶尔发个红包,渐渐发现不发红包时群里死寂,发了红包活跃一下。相反那些互相开玩笑的时候却是活跃度最高的,这样的时候激发了竞争和挑战,挑战的水平并不太高,你一言我一语,just for fun,也并没有一定争出谁怎么样。无伤大雅的竞争和挑战提高了用户活跃度和粘性,用户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互动,产生链接。在这个万物是IP的时代,注意力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为机会成本的一部分。除了竞争还有合作这个更重要的链接方式,其实我一直倾向于合作这样的把蛋糕做大的做法,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零和博弈的情况,我会试着寻找合作的机会,寻找双赢及多赢的局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喜欢和有内驱力强的人一起做事,这类人自主,专精,强烈的目的性。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专精某个领域(把想做的事做的越来越好),还有对超越自身的强烈渴望。但是这是人与生俱来内在的特点,怎样寻找和激发内驱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目前观察的社群感觉都适合这样自下而上的自组织链接方式:营造一种环境,让人们参与时感觉良好,给用户自主权,尽可能保持系统开放。有的关于游戏化的研究有假定的前提,一定是有用的。人们玩游戏,正是因为游戏没那么功利化,在游戏中享受乐趣不受功利性的束缚。无论是PBL系统还是McGonigal 的游戏,都是功利化的游戏。其中没有乐趣的容身之地,更没有意义存在的空间,尽管这两者才是人们玩游戏、并被吸引而自发投入时间的内在原因。

专精来自于擅长的事做的越来越好,同样和心流有关。现实世界之所以复杂,更多是因为反馈的确实使人没有方向,这里有个新奇的看法,鼓励员工或者社群的成员互相给予“既然-那么”型激励,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可以让成员更快的得到反馈,来自同级,同事,成员的而非老板的激励会赋予不同甚至更深层的含义。口头上的激励感觉比物质上的更好,物质的外部激励会让动机和目的有些变化。


目的,尝试赋予做的事情更高层的意义。利润是实现目标的方式,学习英语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玩WOW是为了save zhe word(233333).在类似于这样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超越,这个过程是个精进的曲线,无限逼近可能永远无法达到,这个过程让人成瘾。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游戏化的本质在与寻找内驱,不一定是有用,有时仅仅是just for fun。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社交红利阅读笔记 书名: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正文前笔记: 推荐序1摘要 社交...
    凫水阅读 12,959评论 4 26
  • 宝贝,最近见你一直不顺心。虽不完全通透了解,也知道大概,多半因我而起。一直想替你抛开烦闷,解开心结。却苦于无从下手...
    七十七天阅读 1,826评论 0 0
  • 人活着总会有些执念,佛教里说人生有三苦:求不得、怨憎会、爱离别,所谓“放不下”似乎跟这三苦都沾边儿。 情窦初开的时...
    烈酒长歌阅读 3,523评论 0 2
  • 我遇见的第一个领导,暂称为主任的,他是一个好领导,不怕员工比他优秀,还主动帮助员工学习,知道你是个上进的员工,就...
    太阳果冻Bing阅读 1,70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