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你对某件事刚开始感兴趣,做这件事的兴奋在最初会有很大帮助,可是等到这股劲头渐渐消失,你变得没有那么积极主动,你开始怀疑有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它又会成为强大的敌人。
有热情做事是好事,但我们应该把这种思维模式看作一种额外奖励,而不是实施行动的信号。
往往在追求长远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时常面临一个选择:是依赖动力的驱使,还是凭借意志力的支撑?
正如《微习惯》一书所强调的,激发动力做事往往并不可靠,而意志力则成为我们持续前行的重要力量。
动力和意志力,这两者在我们的行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图片
当动力处于峰值时,我们似乎可以毫不费力地坚持某项活动,因为内心的渴望和热情使我们无需强迫自己。
然而,当动力逐渐消退,甚至降为0时,我们便需要依靠意志力来克服内心的抵触和惰性。这种情况下,意志力消耗量会变得很高,因为我们必须与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作斗争。
为什么激发动力做事不可靠呢?
“热情递减法则”为我们揭示了动力让我们失败的原因。
以锻炼为例,当我们试图激发锻炼的动力时,我们必须确保自己对锻炼的意愿比想吃薯条和看电视的意愿更强烈。
然而,这种强烈的意愿往往难以持续,因为人的欲望和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因为缺乏动力而放弃锻炼,导致努力一次次付诸东流。
图片
相比之下,意志力具有更大的优势。
首先,意志力可以被强化。
就像肌肉一样,通过锻炼和磨砺,我们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意志力。
这意味着,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能凭借坚定的意志坚持下去。
其次,意志力策略具有计划性。
通过为某项活动安排一个时间表,我们可以确保自己在动力不足时仍然能够完成任务。这种计划性不仅有利于习惯养成,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和资源。
以写作为例,许多作家都面临过写作坚持不坚持的困境。
在动力充沛时,他们可能能够连续写作数小时而不觉疲惫;但当动力消退时,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灵感或厌倦而放弃写作。
然而,那些依赖意志力坚持写作的作家却能够在困难时期仍然保持创作的热情。
他们通过制定写作计划、设定目标以及不断激励自己,成功地克服了内心的抵触和惰性。最终,他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还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虽然动力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激发动力做事并不可靠。
相反,意志力才是我们长远成功的关键。通过强化意志力、制定计划并执行计划,我们可以克服内心的抵触和惰性,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还能够成为更加坚强和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