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7月17日,杨绛生于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2016年5月25日, 105岁的杨绛先生在医院里与世长辞。
许多人对杨绛先生被称为“先生”很不解。明明是“女士”,怎么是“先生”呢?
在中国,女子被世人称为“先生”的,是极少的!这是一种对人的尊称,说明这个人已经得到世人的认可与尊敬。
对杨绛这样一位集作家、翻译家、学者、编剧于一身的知识女性,是对她文学创作的最高嘉奖,称先生当之无愧。
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界的一个优雅的传统,一种尊师重道的风气。
杨绛先生有幸福的家庭、完美的爱情、杰出的成就,她的一生近乎完美,让人望尘莫及。但是杨绛的一生并非总是顺风顺水,她早年经历过动荡的民国,中年又遭受无端批判与指责,到了晚年又痛失唯一的爱女与丈夫。
这些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她始终坦然以对,用智慧的心态化解一切。 世人皆爱杨绛,爱她的生活态度,更欣赏她独有的处世智慧。
01相夫教女,无怨无悔
杨绛和钱钟书近半个世纪的伉俪情深,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令很多人羡慕不已。钱钟书夸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在文学上集大成者的钱钟书,生活上却表现得“拙手笨脚”。经常给杨绛添麻烦,在杨绛生孩子,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也不例外。
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的时候,杨绛身体虚弱,躺在医院休养。 一天,钱钟书来医院看妻子和孩子,委屈地对杨绛说:“我做坏事了!”杨绛问他什么坏事。
钱钟书说:“我打翻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微笑着说:“不要紧,我会洗。”
又过了几天,钱钟书再一次来到医院,对杨绛说:“我把台灯弄坏了。”杨绛安慰他:“不要紧,我会修。”
几天后,钱钟书又找杨绛诉苦:“我把门轴上的手球弄丢了。”杨绛仍然笑着说:“不要紧,我会换。”杨绛出院后,把钱钟书做的种种“坏事”,一一处理了。
无论发生什么事,杨绛的态度就是淡定从容的三个字“不要紧”,这仨字让钱钟书一生对妻子充满了信任和感激。
1945年,为支持钱钟书写作《围城》,杨绛包揽了所有家务。
为了节省费用,原来的女佣辞工后,她就不再寻找女佣,自己劈柴生火洗衣煮饭,她经常被煤烟染成花脸,不是熏得满眼是泪,就是给滚油烫出水泡来,或切破手指......就这样一边做着“灶下婢”,一边等待他蜗牛般的创作。
换做普通的女子,也许这样的生活一定有些狼狈,可是杨绛很是乐在其中。
杨绛曾自己写文章说,她的“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他们是真正的天作之合,彼此互相成就。
杨绛的女儿钱瑗小时候体弱多病,她上小学时,杨绛不放心,让女儿休学,自己亲自悉心教导,女儿整个小学都是她教的。为人妻为人母的杨绛先生,相夫教女,无怨无悔,将生活打点得热气腾腾。
有人说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还不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中,找一份平凡的工作,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大部分的女人婚后都要跌入繁琐,洗尽铅华。
每个家庭都是一座普通的城,但是围城里的风景却各不相同。其实如何抵御生活的消磨,恐怕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杨绛的一生和多少普通女子一样,从来都是以家为中心坐标,她让我们知道,女人可以让家这片狭小的天地,无限地放大格局。她可以在陋室里用一支笔为自己写出一片光明的道路,也可以照顾因病休学在家的女儿,一门不落的辅导她的功课。
02面对苦难,豁达从容
1966年起,杨绛先生开始了漫长的人生低谷期。她和钱锺书被打成“牛鬼蛇神”,遭到非人的对待和批斗。
有一天,杨绛回家的时候,刚走进院子就看到几个人正在挨批斗,想收脚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有个眼尖的老大娘一声暴喝喊出了她的名字,于是杨绛作为陪斗者站到前面。
一个姑娘拿出一把剪刀,把杨绛和另两位挨批斗的老太太的半边头发都剃去。杨绛被剃成了阴阳头,但她却不急不躁,用女儿以前剪下的头发通宵编了一顶假发,第二天带着假发造就去上班了。
很多人,在遇到这种羞辱的时候,经常破罐子破摔,但是杨绛没有,她在想办法继续生活。她想尽一切办法做了一顶假发!
因为她知道,面对这些,只要扛着就好。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其他能做的,只需坚持扛下去,一切终将过去。
被安排扫厕所时,杨绛没有一点犹豫。她先是仔细看一遍厕所,处处污秽、长年累月没有好好打扫过的样子。
杨绛去找了一些趁手的工具,比如小刀片、小铲子、抹布、去污粉、墩布等,又找来两个盆,然后用近10天的时间,将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门窗内外一尘不染,斑驳的陶瓷亮出了白底,连水箱也一点灰也没有。
每天到单位之后,杨绛首先给厕所通风换气,这里不再是需要捂着鼻子进来、急急忙忙走出去的地方。所有如厕的人都很吃惊,吃惊之余,也都对杨绛心生敬佩之情。她擦完厕所,总是掏出随身携带的书,坐下来看。
别人都觉得打扫厕所是个苦差事,但是杨绛却能苦中作乐。这就是杨绛,温婉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黑暗,勇敢接受命运赐予的所有,豁达从容面对人生。
1997年、1998年,钱瑗与钱锺书相继过世,杨绛成为了一个孤独的老人。有一位女士前去探访她,进门时情不自禁哭泣,因看到杨绛孤独独坐,被内心的悲伤所淹没。
88岁的杨绛反过来安抚她:“你比钱瑗小四岁吧,亲爱的,我都坚持过来了,你怎么还如此悲伤?你要明白,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想想看,钱瑗和钟书会怎样?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想深远一些,让我来背负痛苦的担子,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苦难或许能够打败一个人,但它无法打败坚强的内心。或许,杨绛已经承受了足够多的痛苦,才有了如此豁达和从容。
就像路遥在《人生》中说的那样:“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
03拼搏进取,不问年龄
杨绛为了翻译出原汁原味的《唐吉诃德》,在50多岁的高龄时自学西班牙语。
对于一个普通女性来说,走过大半人生,对未知的向往亦少了一份热情,不少人已经失去了对事业的拼搏进取,对自己的要求趋于松懈,甚至有人放弃了修身养性和对美的追求,只求在命运的安排中随波逐流,赢得现实安稳。
可是杨绛,年过半百,却仍能够为了事业冲锋陷阵。翻译《唐吉诃德》这部巨著先后经历了种种的波折,好在这部呕心之作并未因此被雪藏,杨绛的翻译才华也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获得胜利,这部巨著前后经历整整20年时间终于成功面世。
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后,西班牙国王授予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以表彰她为西班牙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杨绛的晚年,唯一的女儿因癌症去世,丈夫钱钟书也走了。年近90的杨绛,以超乎常人的耐心,耗费十几年的岁月和精力,整理了钱钟书浩如烟海的学术笔记。2011年,《钱钟书手稿集》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仅中文笔记部分就有79册,一万五千多页。
除此之外,杨绛翻译了柏拉图的《斐多篇》,还写了散文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走过了她的人生百年,作为一名女性生于保守年代,却依然凭着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学富五车,既做好了妻子的本分,又尽了学者的职责。
她的一生是优雅的、从容的、坦荡的、拼搏的。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读通读透的。
黎戈曾说:“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愿你我都能像杨绛先生一样,豁达从容,积极向上地过好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