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儿子到踢足球的地方,我坐在车里等待,拿出《大学精义》,继续读第六章,一抬头,不知不觉四十分钟已经过去了。突然就明白了那句:只平平常常,默默静去。 第六讲里,有两处对我最有启发和帮助。
第一处是反思。回想现在自己的反思,还未得其法,有很多杂念在其中,而且大多数时候是“想想而已”。我总结是因为:思绪杂乱,心不够静,不够敬。 无论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还是李二曲的“心香三炷”,我想,反思不是“日总结”,而是“时总结”。我要时时看我的心吶,在哪里,要去哪里,能不能去?
最近带班有些许疲累,回课时发现,一是因为带的内容贪多,二是没有适时调整自己。下周开始打算尝试,早起静坐,准备自己的身心,以便投入工作;中午午餐后,在校园的林子里静坐,从一上午的忙碌中抽离出来,调整自己,以便投入下午的工作中;晚上睡前静坐,回看一天。
第二处,是“不光要激励,还需要具体的方法”,这让我想到了如何和孩子相处。
这学期我接了手工课,一年级的孩子要学习织棒针。这个事情本身就不容易,孩子们经常会掉针,会多针,慢慢的,兴趣有些下来了。有一天我告诉孩子们,我特别喜欢看他们努力工作的样子,对于每一位努力工作的同学,亮亮老师会有神秘礼物。之后我发现孩子们织棒针的状态有变化,看来这个激励有用。紧接着,我安排每天中午午餐后,三三两两的坐在我身边织棒针,织完一行,自己数一数,有没有多针,有没有少针,然后让我检查,确保无误后再进行下一行,这样看上去慢,但可以保质保量,要拆最多一行,不会一下子因为有一大截被拆,而产生沮丧。后来,有的孩子想把棒针带回去,于是我和家长们沟通,用这个办法来辅助孩子。到现在,一个月过去,班上掉针多针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学着做老师,也是学着体会孩子和家长遇到的困难,然后给出解决困难的建议。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另一方面,要手把手教孩子实现目标的方法。这就好比,成人总说让孩子注意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可是并没有告诉孩子正确的,或者说告诉的次数不够,甚至是没有手把手的去告诉。
将任何入了心的理论,落实到实践中,才是最根本的。
读到这里,我能渐渐品味出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气,说过的很多话其实细琢磨都是空话,虚话,越夸夸其谈,心越不定。后面也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跟着,对事情的敬慎不够啊~
最后,再加一条我每天要做的事情,练字,尤其是粉笔字。从每一个笔画开始,真正深入去探索横竖撇捺间的无穷韵味。
读罢第六讲,心中感慨:庆幸前路有师父指引,有同门相伴,当心存感恩,竭力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