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存疑惑的我开始寻找关于死亡的答案
前几年就打算做一点志愿者工作,算是稍微体现一下自己作为成年人的社会价值,所以做过比较频繁的志愿者活动就是——献血。最近在看《人间世》的纪录片的时候,激发起我对于”临终关怀“这一问题的关注,因而真正地抽出时间和精力,在广州亲身而深入地探索一下这个话题。
仍然记得前些年初次接触到新闻中”安乐死“这一概念的时候的震惊:我们以为对老人的不顾一起地施救,很有可能对他本人,对整个家庭一种折磨。”是开心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还是饱受折磨毫无尊严地没有意识地苟延残喘?“如果真的有一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或者是我父母的身上,我该如何抉择?我一直都没有答案。
二、接触到”广州红房子“的培训
当我在网络上搜索”广州临终关怀“的时候,第一时间弹出来的就是广州红房子公益组织,这个组织在广州已经有五年以上的关于”临终关怀“(或者用最新的官方词汇也可以称之为”安宁医疗“)的相关工作。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了我的第一次”临终关怀“志愿者的培训活动。
2020年1月4日,第一次正式地接受红房子雨晴老师关于”生死“的一次培训。具体的内容无法尽数,但是确实让我们这些一直以来逃避或者说是恐惧着”死亡的人“第一次学习如何正视死亡。有尊严的死亡或许要优于没有尊严、无意识的活着,过去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提倡优生,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同样应该开始学会如何”优死“。
关于”优死“”优逝“我们能做的有哪些呢?坦白的说,其实很少。
对于濒临死亡的老者:更多的倾听和陪伴;提升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感和意义感
对于家属:家属的悲伤辅导。
对于志愿者们:教会志愿者们更加亲近地接触死亡,理解生命的含义。
三、第一次探访老人
会议室里面的培训和讲解在真实的疾病和死亡面前终归是苍白而无力的。1月5号,同样跟随舆情老师来到”广州黄浦区红山街社区服务中心“做第一次的病房探访。这些老人都是身患绝症(晚期癌症、基本甚至完全失去自理能力)而被判处了”死刑“的人,一般都只有3-6个月的预期寿命,很少有人能打破这种死亡的预言。
记忆最深刻的几点:
1、忙碌的医护工作者。
最近这些年关于医生患者的争论特别多,医患关系非常的紧张,但是我们所见到的都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每一个医生、护士以及护工都忙得不可开胶,第一次到达病房的我,感觉自己似乎是个局外之人,没有什么是自己能做的,我向护士提出可以和她一起帮助病人从床上转移到轮椅的这一请求也被拒绝了。我当然清楚,我的不安一方面来自于人处于不熟悉环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己清楚此刻已经无比真实地靠近了死亡。我决心第一次到来的时候让自己多一些观察,多一些思考,给自己多几次的机会来人情真正的”临终关怀“。
我所在的失能失智患者病房的护工告诉我,对于这些无法自理脆弱的身体来说,少吃多餐的流食才更利于消化吸收。因此,每天护工都要喂食老人5次以上,大小便的次数更多,平均每位护工都要负责大约10人以上的护理工作,因此工作很是忙碌,也要分白夜班进行倒班。
医生和护士近些年已经被我们耳熟能详,但是这些和护士同样抗争在死亡第一线的护工却这么轻易地被忽视了,我算是第一次真正地开始了解护工这一职业。
2、老人们的性格多种多样,需要我们学会良好地沟通。
我们在职场中接受过各种各样的培训,”如何和领导沟通""如何和下属沟通"以及我比较喜欢的课程“非暴力沟通”,但是当我第一面对口不能言,面容僵硬的这些老人家的时候,我才发觉,以往的这一点沟通技巧,很大一部分无法派上用场。你所能直接观察到的,有的时候,仅仅只有一个眼神。
请原谅我见识浅薄,无法分辨,当老人家用目光看向我们这些来陪伴他们的志愿者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是什么?是对自己生命的眷恋?对于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打扰的不耐烦?还是对于身心自由的一种羡慕与嫉妒?
据资深的护工和志愿者说,他们有时是能够感受到这些失语老人的情绪。明亮的眼神、不舍得离开时的费力的牵手、缓慢而坚定的目光的凝视都代表着对到来者的欢喜与眷恋。
当然,其他病房的志愿者们也和我们交流了一点经验。有的老人听到歌曲,会笑得像个开心的孩子;有的老人撒娇要求志愿者帮忙按摩;也有的老人把自己紧紧地锁在被子里面,不愿意和外人接触。我还无法得知这些反应背后意味着什么,但是我知道,想和老人们打交道,意味着一套新的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新的沟通方式,请容我慢慢探索。我会以不打扰的方式,尽可能地为这些老人家带来一点点陪伴,希望能在生命的尽头尽可能地多那么一点点、一丝丝的慰藉。
3、真正获益的人是志愿者们
在我过去的印象当中,志愿者们是那些区帮助孤寡老人的有爱心的人,是千里迢迢到湖边海边捡垃圾的人,是到偏僻乡村提供知识的大学生们。但是这一次志愿者活动中,我最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这些志愿者才是真正的在时刻接受无言的教育的人,我们才是真正的获益者。
见识到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老人的我们,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开始思考到底要该如何好好地活着?如何才是有尊严的活着?当日后面临死亡,我们怎样做,才是一种更体面的告别?该如何和何老人家相处?
我们从小到大学了很多的知识“语文”“数学”“英语”,但是当我们开始面对真正的成年生活时,却发觉我们仍然缺乏了太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关于“生命”关于“死亡”,也有的知识是关于“爱”,关于“职业”。好在我们还有时间,还有生命,请容许我们慢慢地将这些知识一一探索,一一补全。
原来想将自己记录的这一点点感悟起个名字命叫“XX公益”“XX行动”之类的,但是切身体会之后,真的感觉是这些老人在用生命为我们上一堂该如何理解死亡的课程,我们所回馈的这一点点陪伴相比之下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因此我将之命名为我的“心的自我教育”,我想,我会将这份自我教育一直坚持下去的。
最后再贡献两张照片。
感谢这些可爱的医护工作者们,相信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来,也会有更多的对于医护工作者的宽容和理解。
这张图是我和另一位资深志愿者以及一位护工在探访一位老人的照片(出于保护老人的原则,志愿者们不会让老人直接出镜)。希望当我以后接触更多的社会工作的时候,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死亡的时候,仍然保有今天写下这篇文章是的初心。仅以此为念!
2020年1月5日 我来咨询子布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