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的话题总是过于沉重,面对死亡渐近的事实又怎么可能从容不迫?断续地读完全书,很难找到词语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回望过往那些亲眼目睹的生死离别,总让人对生命充满敬畏。
年幼时外爷的离去,第一次让我知道死亡的意思就是这个亲近的人从此都不会再见,想念只会是逢年过节时烧掉的寄托和偶尔梦见的模糊身影。最近的一次别离,让我渐渐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一辈子刚强的奶奶以九十多岁高龄无病无痛地平静离去,我没有亲眼见到但爸爸说奶奶走的安详没有痛苦,儿女都围绕身边。这之前的生活也没有多少病痛,离去也是身体各脏器自然衰老的必然结果。
身边亲见了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疾病缠身的生命之搏,有人自己不懂完全尊从医生的建议,有些是不甘心而尽力一搏,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面对生命的最后一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焦虑、惶恐、淡漠、无视等情绪逐一或轮番登场,很少有人能坦然接受,有些过度医疗或者是医疗不足加剧了这一过程的痛苦程度。
通读全书我想到的是,如何让人们在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各自生活状态下,尽可能地过好每一天从容迎接所有不可预期的明天,如何坦然地面对生老病死。与年龄无关、与收入无关,只关于生命的意义和现有生活方式是否有尊重生命过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