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分享的书是《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作者叫奥赞·瓦罗尔(Ozan Varol)。这本书是得到万维刚老师推荐的,他也专门讲过这本书,其中讲几个点我还是深有感触,比如向内追问、成败思维等。本次分享主要写一下关于成败的思考。
先说一下作者,作者瓦罗尔是路易斯克拉克法学院的教授,但是他自称是火箭科学家。瓦罗尔出生于土耳其,是属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高中就自学了编程和天文学,在17岁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录取。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瓦罗尔加入到了NASA发射火星探测器的项目,他能加入是因为编程能力不错。而且瓦罗尔也只是参加一些编程的工作。
瓦罗尔毕业后,又学了法学,以及政治学。所以可以说瓦罗尔是个通才,在这本书中他旁征博引,引用很多商业和科学的例子,其实我们在其他很多书中都已经看过了。
其实本书不是教我们如何制造火箭,而是让我们借鉴火箭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本书在最后一章讲了,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成败的逻辑并不简单。我们现在能听到很多关于成败的理论,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因为人性都是不愿意直面自己的失败。而且成功和失败并不是反义词,而是近义词。因为你至少已经尝试过了,他们有个共同的反义词叫平庸,你什么都不做当然没有成败的问题。我们也知道成败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决策系统。
还有一个词我们经常提起,就是“迭代”,它主要是讲我们如何能从每一件事中得到成长,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应该是你迭代所用的输入。也许从迭代的角度看,失败比成功要好。我们来看下埃隆马斯克的例子。
马斯克刚建立SpaceX的时候,其实并不自信,他认为只有10%成功的概率,都不让他朋友投资。
SpaceX 的第一款运载火箭叫猎鹰一号(Falcon 1)。2006 年第一次发射,升空30秒就爆炸了。原因是化学药剂腐蚀了一个铝制螺母,改进方案是换成不锈钢的。
2007 年第二次发射坚持了 7.5 分钟,然后因为燃料突然无法进入发动机而失败。
2008 年第三次发射正好赶上金融危机,特斯拉公司也出了问题,马斯克又离婚,已经没钱到了要向朋友借钱租房住的程度。结果这次发射又失败了。原因是一级火箭和二级火箭分离后,一级火箭还没有跑开就再次点火,撞上了二级火箭。
这时候所有人都不看好马斯克,而且他们自己也心灰意冷。但是这个时候马斯克又宣布自己找到了投资,还能够发射两次。
2008 年 9 月紧接着进行第四次发射,一举成功。当年12月,NASA 就给了 SpaceX 一个16亿美元的大合同,让它负责往空间站运输人员和物资的任务。
如果我们只看结果成败,SpaceX成败就在一瞬间;如果我们看迭代,SpaceX一直活得很好。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普通吃瓜群众都觉得马斯克不行的时候,还会有人去给他投资。这是因为虽然马斯克一直在失败,但是它却一直在迭代。每一次失败都要向前进一大步。几次发射一次比一次进步。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有勇于面对失败的勇气,我们会更容易从失败中学习。
SpaceX 从 2008 年以后发射火箭都很成功,直到 2015 年发射猎鹰 9 号火箭才遭遇一次爆炸。马斯克当时就说,是不是因为前面太多的成功,使得我们粗心大意了,才导致了这次失败。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是“谦受益、满招损”,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你不在刻意练习了,你不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了,你停止迭代了,你试图用自动化的方式来做事情,你只愿意待在舒适区了。
而我们迭代者不喜欢“常态化”。常态化意味着没有理由改进。常态化意味着停止。常态化意味着危机。
火箭科学家思维让我们保持非正常的心态,就像贝索斯说的“one day”,每一天都像刚开始的那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