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孩子。在那些接触人际往来的最初岁月里,我们感觉父母之间的互动,分别学习和父亲、母亲建立关系:有亲密的,有疏离的,有接受的、有拒绝的,有愉悦的、有沮丧的……我们也开始学习建立面对不开心和脆弱的方式。这就是萨提亚提出的著名的“应对姿态”,不同人的反应分别对应了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这些方式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都是我们在最初的家庭关系中,为了求生存和保护自身而习得的。
当你习惯某种不良功能沟通时,应该如何练习达到一致性状态呢?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方法。
比如,习惯于指责的人,尝试着放下“自己指责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关心看看和你沟通的人有什么样的观点、感受和期望,然后选择内外一致的行为、语言反应给对方。
习惯于讨好的人,关键是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拿出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感受。
超理智的人,首先需要练习的是和自己的接触,再练习如何关注到别人的感受。
打岔的反应模式,从关注情境开始,学会观察当前所在的情境,只有学会活在当下,才能进入与自己接触,和他人联结。
通过卫老师这节《情绪管理》课,带领我们初步认识和感知了情绪,并了解到人的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情绪管理十二步法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法,第一,告诉我们要注意到自己的情绪;第二,不要急,深呼吸,慢慢来;第三,勇敢的承认自己的情绪,好好感受;第四,有了情绪就不要逃避;第五,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和它一起;第六,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认真思考一下;第七,想想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等等。这12步情绪管理的方法,会让你在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不会盲目地成为情绪的奴隶,而主动来掌控自己的情绪,乐观的对待每天的生活。教会我们把情绪当成你的老朋友对待。
我们还要学会多反思、多检讨、多总结。反思我的情绪波动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可控的,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的控制情绪。检讨自己的行为,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哪里做得不对,哪里行为失当,应该如何做才是合理的,并且应该写下来,认真进行总结。每次都多反思、多检讨、多总结,慢慢的控制情绪的力量就会占据你的大脑,使你变成一个更加理性、稳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