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主要内容是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避免纠结,在书中作者提供了几个很实用的方法。
01 做决定的公式
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呢?
好工作=高胜任力*高意愿度*高商业价值
胜任力,首先你要了解这项工作的工作要求,看看自己的能力有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些要求。
意愿度,如果在一份工作中找到全情投入的感觉,那就意味着你对这份工作意愿度很高。
商业价值,通过从事该项工作的人群中高收入的数量来体现。
有了这个公式之后,我们该如何进行操作呢?
a 列出所有自己可能去做的职业。
b 以10分为满分,给所列的各个职业打分(三个纬度:胜任力,意愿度,评估商业价值)。
c 先排除胜任力过低的职业,将剩余的职业三个分值相乘得出总分。
d 按照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列出排名前三位的职业。
e 跟随内心,从上一步所列出的三种选项中任选一个。
通过这个方法,我选出三个职业倾向:人力资源,文案,销售。
02 用故事引出内心的想法
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完全理性的选择职业不太可能实现,像“意愿度”这个因素就很可能会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
比方说,起初你想做销售的意愿是7分,某天听到从事销售的朋友说起销售需要看人脸色,业绩压力大,这个时候,你心里有些打鼓,意愿瞬间从7分降到5分。
那这个时候呢,我们除了参考这个公式之外,还要去听听自己内心的想法。
关于获悉想法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故事引出内心的想法。
当有两个选项摆在面前,那无论选择其中哪一个,都将续写一个新的故事。
可以设定一下这两个选项三年之后的走向,为这两个选项做构思,一个最好的故事和一个最坏的故事。

有时我们需要通过这种比较的方式,做出自己的这个内心的选择。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我们能够有更真实的体验,来推动我们做出决定。
“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03 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选择往往让我们感觉鱼和熊掌无法兼得,那我们这个时候该如何做出抉择呢?
其实在选择的时候,更多是因为我们想要这个选项背后的价值。
这里提到了价值补偿。
当选择选项A以后,依然可以通过一些行动,将选项B背后的一部分价值补偿给自己。
比如我们选择了小城市生活,选择了安稳和更多时间陪伴家庭,放弃了去大城市。其实是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补充知识,也可以通过周末到大城市参加学术活动,一定程度上来帮助自己开阔视野,提升技能,也就是所说的选项B背后的价值补偿。
当然,我们一定要重视选项A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它的作用。
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思维方法,通过提问不断的去探索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的挖掘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来实现思维的破局,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