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小木
开学第一天,化身忙碌狗。
尽管昨天晚上认认真真地做了各种计划,还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搞到人仰马翻,险些暴走,差点就想写一篇吐槽大三狗日常生活的文章,反复思考,还是把敲好的字一个个删了去,重新换了表达内容。
越来越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越来越希望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却也越来越不喜欢课堂上的说教,每每提及竟有些难过,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反而没学到基础的知识。
恰逢选课阶段,一整个宿舍的人都比较纠结,到底选哪个,不选哪个,可选课依据却不是喜欢不喜欢,反而是好不好过,时间冲不冲突,拿我来说,一心想着后半学期出去实习,选课压根不看是不是喜欢,尽管一些课程是我听名字就特别中意的,还是擦肩过去了,后来只好用蹭课来安慰自己。
不为学分,单纯蹭课,时间允许就尽可能多听一些喜欢的课,多和喜欢的老师去聊一聊。这样一想,心情好很多了。
只要喜欢,怎么做都是可以的,那什么时候开始也是不晚的。
是这样吗?
今天想聊这个话题,还是因为晚上的会议。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不觉着开会是一件好事了,它意味着很长时间的忙碌,口水,累赘。所以一般不说自己开会,只是用有点事来替代。尤其是学生时代,很多人开口闭口把开会挂在嘴边,似乎很忙碌的样子。可认真想一想,有多少真正值得我们去付出的呢,又有多少是出于热爱而义无反顾的呢?
在今晚之前,我有点害怕这次会议。
在此之前,我们每次开会都感觉在做无用功,几个人,彼此独立,谁也不服气谁,谁也说服不了谁,争来争去闹得不欢而散。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我都不太敢出面组织会议了。
可作为一个小创业团队,我们不得不经常聚在一起,哪怕是有各种各样的考虑。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必要的项目去做,忽略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交代一个故事背景,一个二本的院校,整体环境略闭塞,学校曾被称为考研基地,很少有学生主动探索与职业相关的事情。一个阴差阳错的机会,一堆人聚在了一起,开始思考现状,想出去看一看,想做一个立足于职业发展的平台,用以对接企业与校内学生,一方面获取资讯,逐步打开这种消息闭塞的局面,另一方面,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去除学校以外的地方看看。
想法很美好,实施起来也有模有样。
直到,上半学期。
几个人共同做一件事,没有一个能最终拍板的,难免互相抱怨一下。这一拖沓,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今晚也算是开学第一次聚会,胖的人更胖了,瘦的人也胖了。
重要的是,又找到了那种最初在一起讨论事情规划安排的感觉。
该怎么形容呢。
就像是,看着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从咿呀学语到蹒跚行走,然后几个长辈开始兴高采烈地讨论孩子以后如何结婚生子……
嗯,就是这样。
最初没想那么多,认准一个方向就开始去做,单纯因为喜欢,没料到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岔子,一度跑偏,想着依靠加强管制来增强团队的凝聚感,却把成员越推越远。
一度想放弃,很多个夜晚,我会睁着眼睛看着黑乎乎的天花板,想明天要继续做些什么,想如何把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做起来,想怎么可以让我们像一家人一样。
想着想着就进了死胡同。
然后不断地质疑,或许我不是这块料,或许我不应该担任这种角色,或许这件事我喜欢但我真的做不来,或许,或许我没那么喜欢它,没有相应的能力来匹配。
一直以来,让我坚持做下去,不仅仅是喜欢,更是一种莫名的责任感。
有时候突然感觉自己已经老了。好像没有什么喜欢的事情,好像大学已经接近毕业,做什么都太晚了。
而今晚呢,一场热火朝天的讨论,句句可以落在点上,很多想法一拍即合,不用把时间花费在无用的争吵上,让我由衷感到,是,这就是我大学里做的最自豪的一件事,从零到一组建一支团队,做大学生正常的成长与发展该做的事情,比如组队参加比赛承办活动,比如坚持训练锻炼思维逻辑,在这个过程中,把忽略的很多细节给填充进来。
好像一点都不晚。
而此前,我一直在懊恼。
懊恼自己平白浪费了两年多的时间,没看几本书,没写过几篇文章,没正儿八经去过几家公司,也没老老实实去做一些事。会担心自己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担心自己没办法读完有意思的书,担心自己已经是二十出头的人还是一事无成,而同龄人已早早走向人生巅峰。
于是,开始害怕来不及。
我记得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书,小学三年级看的第一本正儿八经的课外书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初中的时候开始成本成本地写作,稚嫩的文笔,搭配着青春所接触的一切美好的幻想与敏感多变的现实。高中以后,开始写故事,写杂文。一直到现在,开始逼迫自己每天固定写一篇文章,不然不用睡觉。
草稿箱里存了十多篇不愿意继续写下去的文章,大多是开个头就没什么心情继续写,想着回头补上。可一来二去,它们还是安静地躺在草稿箱里。
后来,大概是受了一些刺激,固执地相信踏踏实实地付出就会有收获。
给自己画个大饼,饼在路的另一头。
从现在开始,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一步步朝大饼前进,行走固然枯燥,可我预料不到这其中是否有其他的变数,或者说是,意外的惊喜。
最美的或许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可它绝对不等于,你原地不动才有了阴差阳错的皆大欢喜。这一场旅途,只有迈开步子往前走,才会越努力越幸运。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现在在简书上写作,也会时不时看看我分享的文章链接。
可他们不知道的,大概是我的挣扎。
我记得再上一篇文章里说,16年有个愿望是上一次简书首页,当时气呼呼的,好像非首页不可的样子。可是后来,我发现,会有人因为空间的转载无意中看到我的一些文章,开始有陌生的读者加我好友,和我聊天,听他们说喜欢我的文字,很愿意和我分享。
那一时刻的满足感,称得上爆棚。
隐隐又有一些落寞。
好像登不上首页,投稿被拒绝,就印证了自己能力不行似的。
直到我最终确认,我喜欢的是表达与交流。
无论文字也好,口头的交谈也好。
这种双向的互动,引导着我想进一步做得更好,这意味着会被更多人所认识,从而建立联系,有可能产生互动,姑且不论好坏,这是获取交谈与分享的途径之一罢了。
于是渐渐意识到,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本身具有的思想去完成这些创作。更多的是需要一定的实践搭配一定的阅读量,方可既不粗浅鄙陋又不至于枯燥乏味。
渐渐,也因为看得多写得多,变得更挑剔。对自己的内容挑剔,对其他的信息也变挑剔。比如对书本的选择,对资讯消息的选择,甚至于交谈对象,也无意中发生了改变。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还真不是没道理。
而这些,都是因为找到喜欢做的事情而开始在改变。以前总想年少成名,长大后才明白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既然注定没那么多天才,又何必自怨自艾呢。
喜欢一件事,是不必变成负担的,自然而然最好,想开始的时候,就不要犹豫。
因为做决定的一瞬间,往往是很难的。
而决定去行动以后,反而就没什么顾虑了。反正是好是坏我已经知道了,是骡子是马,我也牵出来遛遛了。
只要你自己不觉得晚,谁又能说什么呢。
更何况,人生有那么多种可能,不多试一试,怎么能确定,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呢。
就像现在始终半杂文的模样,也会慢慢转变。已经意识到,自己某些时候会表达不清不楚的意思,全凭一腔热血在倒东西,竟忘了如何排列组合让别人看得懂。
讲故事,讲道理,讲那些已经远去的,正在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未尝不是个好事,不如明天开始就推出一批怀旧系列的文章吧。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坚持呐。
2.29
许个愿望吧,毕竟四年后才兑换呢。
那,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因为文字而相聚,有更多的故事,可以编成本书。
毕竟喜欢做的事,永远别嫌晚。一旦开始,就别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