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聊起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节目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位出身高干家庭、自小未曾受过任何命运摧残与折磨的女明星,因为一些讲不清的原因,在某一期节目中,不太受其他明星理睬。
她在一顿无法插话的晚餐中爆发,冲回了卧室。
细腻敏感的她,认为自己被孤立了。
这位明星回到公寓痛哭失声,对着导演讲,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你们都不理我。
她蜷缩在卧室角落,侧对镜头,泪流满面。
“不要这样对我。”
“导演,我求求你,不要这样对我。”
是的,你或许看过。这是许晴。
是她参加《花儿与少年》时引起巨大争议的一期。
我跟着节目看到了这一段,那个瞬间令我目瞪口呆。许晴何许人也?出生于书香世家,高干子弟,科班女演员,从业几十载,从未失宠于主流大戏和影视世界。这样一个女演员,会因为“别人不理她”这件事,而在公众面前失声痛哭。公主病也好,情商低也好,无论怎样,这件事让我恍然注意到,人皆存在“被孤立”之可能。同时,我检索了一些文章,谈论“孤立他人”与“被孤立”的内容如潮水般涌来,令我看得头脑生痛。
是的,这样的孤立事件,在我们的记忆里,其实相当常见。
小学同学Z。
她一直不受班上所谓“帅哥团体”的喜欢。班上的男生从何时开始习惯性地取笑她,早就没人记得清了,我依稀得知,是因为长得比较黑,比较壮,“不像女生”。
但Z本性十分善良,能看得出来,她一直不愿意相信,男生对他的鄙夷和嘲弄是不友善的表现。
她只是一遍一遍地、单纯且笨拙地向我们示好。
“你喝水吗?我去帮你倒啊。”
“我妈妈给我零花钱了,我们去买贴纸吧。”
我们这些无知跟风的女生里,有一些小太妹,会随同男生一起取笑;胆子小的,会刻意同她保持点距离,以免自己被“主流团体”奚落。
直到有一天,她似乎忍不下去了。
导火索是谁向她的校服裙上破了脏水。
她哭了。
她站在教室门口,眼泪汪汪地问我们。
“我知道你们都不喜欢我……但是……我到底哪儿惹到你们了?”
我目睹了善良一点一点受到伤害、直至完全破碎的过程。
Z的表情,我在二十年以后的今天提笔写下这段文字时,还能特别清楚地回忆起来。
我是那群胆小的女生中的一个,她爆发的一刻,我没有帮她。
中学同学W。
W勤奋好学,瘦,白,美,完全可以被定义为一个聪明漂亮的美女学霸。W尤其喜欢理科,各门课程都很紧张的时期,她每天依然可以刷掉大量的习题,然后将不懂的题目整理好,去问老师。
我们的几位理科老师,都是男性。
有一次课间,一些女生出去接水,看到她笑靥如花地从理科办公室出来,对老师说谢谢。然后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说,加油啊W,你很有前途。
谣言由此而起。
数日之后,W在别人的言论中,变成了一个与男老师有不正常关系、随时可以开小灶补习的心机女。
同样,W是为了取悦男老师而刻意刷题,还是真正学业上有不懂的问题,谁也没有去探究过。
我只知道,她一向的处事方式是,待人友好,却并不跟谁特别亲密。
我隐隐觉得事情不是这样。W曾经借给过我两本名著,我们交往不多,但我判断她是个正直的人。
然而谣言并不因我内心的纠结而停步,W开始独来独往,我们依然见面微笑,却再也没有太多机会讲话。她在教室中,除了学习,也不再多做停留。
W就这样带着谣言同大家一起毕业了。
一晃即是多年后。
Z与我早已没有联系,我对她有歉意,因此格外希望她过得好。
W后来考取了国内名校,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联络日益稀疏,透过社交网络,能看得出来,W一直很顺利。
(图片源自网络)
校园里的孤立事件,一毕业就好似被永远尘封。同学聚会,姐妹小聚,甚至偶然相遇……都没有提起过这些事件。它们不属于值得被回忆的青葱岁月,一经完结,便永无翻身之日。
其实,这些孤立事件,很难想象不是出于这些理由。
丑,黑,笨。家世不好。不会讲话。
或者另一个极端。美,白,漂亮,能干。
这些被孤立的人,无论是Z还是W,他们都没有很好地取悦另一群人。
然后,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他们做错了一件事,或是被别人发现了一个可以被“有罪推定”的瞬间。
人性的恶意找到出口。
嘲笑和中伤旋即而来。
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提起自己曾经配合谁去孤立他人,原因不外乎是,在这段恶劣的关系里,作为旁观者,我们并无作为,某种程度上,我们曾是帮凶。
胆大的孩童,操弄舆论,手起刀落。
胆小的孩童,躲在背后,趋炎附势。
我们是否能期待孩子们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明白?
那些曾经被孤立的孩子啊,当你不得不面对这种悲伤的历程时,其实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识别周遭环境之残酷,以及痛苦之无名。
环境之残酷,我们不必赘述。随着年岁渐长,另一种接纳尤其必要。一些莫名的痛苦,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才会发生,多数情况下,它就是会发生。痛苦随时会来,令人猝不及防。它们只会来自敌人吗?并不。友善的朋友,亲切的家人,甚至与你毫无交集的陌生人,在某些时刻,也说不定会随大流捅你几刀。
与此相比,那些能够识原因的痛苦,起码还有源头可循,令人多少心生宽慰。
而那些自觉不自觉充当了“帮凶”的孩子,你们也天然有一个被理解的理由:人类的群居生活有一个现象,就是抱团,而且还是不太牢固的团体关系——人们通过某种利益链条将一队人暂时绑在一起,去对抗他们所害怕的事物,企图改变或维持我强你弱的关系,保护自我,或是获取其他利益。
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集体为上、个体的判断和存在感还未被足够重视的地方。偶尔你会感觉,在一些组织,类似“小团体”的感觉尤甚。
这种以对抗他物为目的而形成的关系,通常不会维持太久,也形不成真正的朋友。我断言,你附着在这种关系里,除了丧失判断,人云亦云,并不会获得什么更高级的启示。
一个理性的群体,不会因为一些莫须有的原因,就将人划分成一个个割裂的小团体。你要做的,是尽量努力,离强大和优秀的人,近一点。因为越好的环境,越不存在无理由的、片面的孤立。用成熟的逻辑处事,其中就包括:不以个人的爱憎喜怒而随便排抑他人。
并且,那些被孤立却反而变得更强大的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那就是,在一个人漫长的人生里,是否会讨别人喜欢,与他的想成就之事——啊哈,其实并没有什么卵蛋关系。
大白P@2016年7月 | 微信公号: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