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特别爱屯书的人,每次逛实体书店、逛网上书店,都忍不住要买几本。
屯书的后果就是家中书籍堆积,经常一摞一摞地堆在一起。为了摆放这些书,特意新买了书架。但是书架容量有限,最多也就能容纳一百本左右。最后可想而知,书架上放不了的书,再度开始在桌子上或者柜子里堆积。本来都是自己特别喜爱的书,但因为无处摆放,而被像“杂物”一样四处堆积。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书籍断舍离行动,终于启动。
断舍离的核心,是自己,而非物品。断舍离的时间轴要放在当下,不以物品能不能用判断物品的去留,自己是否需要才是断舍离的根本。
你不断买书的目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对待买书这件事的,就我个人而言,买书、屯书,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家变成图书馆,而是为了向书本学习,汲取前人智慧。
阿里发布的2018年中国人读书量为5.5本,扪心自问,一年下来,我能精读完的书也就刚达到中国人读书的平均水平,但是我一年买书的数量有二三十本。
前两年有个特别火的书叫《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在买书、屯书、读书这件事上,我认为是自己是“看起来喜欢读书”。真的认真思考关于自己买书、屯书、读书的行为后,我很惭愧,感觉自己只是假装在读书,假装在成长。
对自己屯书的行为有了清醒、残酷的认识后,利用了两个周末的时间,断舍离了26本书。
不断买书、屯书,引发了我深深的焦虑感
花钱:我现在买过的书中,一本书的费用为20-65不等,按照平均成本25算,一年下来,买书的花销是六七百。如果花六七百买来的书只是放在那里当摆设,那我觉得还不如拿这个钱去享受一顿美味、或者做个周末短途游。
占地:前面提到了,为了存放买来的书,特意买了个书柜。而多余出来的书,也依然会在生活空间中堆积。不仅占地方,还很影响心情。
自我成长欺骗:很多喜欢屯书的人,总会通过买书来获得成长安慰,好像是书买回来变成自己的私人物品,书中的知识也随之变成了自己脑中的私有物。实际上,买书≠看书≠成长。
引发成长焦虑:认清了屯书带来的成长欺骗,往往会引发非常严重的焦虑感。从心理发展规律上来说,这个焦虑感既包括认清现实的羞耻感、愧疚感,也包括对未来、对成长的焦虑和不知所措。
买书、屯书的恶性循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我打破这个循环,就从断舍离开始。
我的书籍断舍离之旅
说实话,舍弃自己喜欢的书籍,很痛苦,但是经过如上深思熟虑,我决定至少先把书籍断舍离行动起来。
第一步:确定断舍离方式
虽然决定断舍离,但是不希望以扔掉的方式结束我和书之间的缘分。所以我先从网上查找了各种二手书籍的处理办法,除了当废品卖掉,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有赠送、二手书回收、捐书三种。
赠送:我会选择品相新的、无划写痕迹的书,询问周围熟人对书的需求,如果对方需要,则赠送给对方。
二手书回收:通过二手书回收,一方面可以在平台上赚取书费,另一方面,平台会对回收回去的二手书进行买卖,让书回到真正需要他的人手中。
我现在用的两个回收二手书的平台,分别是漫游鲸和多抓鱼:
1、漫游鲸:基本按照书籍原价回收,回收费用仅能用于平台上二手书购买,不可提现。
2、多抓鱼:回收价格较低,大都是原价的2折左右,既可以用于平台买书,也可提现。
捐书:我现在用的捐书平台是支付宝的闲鱼回收,捐出的书可以获得一定的蚂蚁森林能量。
第二部:书籍分类
经过对自己书籍梳理,我发现自己购买的书书主要包括几大类:人力资源类、心理学类、职业生涯规划类、自我成长类(时间管理等工具书)、娱乐类(包括绘本/插画、小说)。
确定分类后,对不同类型的书进行了看书优先级排序,每个分类下,优先级靠后的书均列入断舍离清单。
书籍分类,对我而言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认识自己的机会,清晰了自己购买不同书背后的动机与需求。
第三步:断舍离实施
在确定书籍断舍离清单后,在平台上下单等待回收即可。在等待的过程中,很容易反悔,想留下其中的一本或几本书。
我的经验是:反悔时重新思考书籍对自己的意义,把屯书恶性循环拿出来再看一下,如果还是后悔,可以暂时将其留下来,它的最终结果只有两种:发现自己真的需要或者等待下一次断舍离。
用两个周末,断舍离了26本书:书架清爽了很多,拿书看的时候感觉都是自己需要的书(断舍离前,经常在书架上看到自己当下不怎么想看的书)。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对我来说,在我给人生做减法的路上,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