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瓶颈
本周的阅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窗外飘雨,天气转凉,周末只想慵懒地躺在被窝,只有外卖小哥的电话才能将嵌在床上的我拔起。在书柜里找了好几本书来回翻阅无从下手,想读点新故事,无奈手边的书都读的差不多了,一直在等双十一更新书单,几口香菇鸡块下肚,《异类》的名字吸引了我。
之前的我并不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只能算喜欢读书。一个月的阅读量勉强够一本,买的很多书也都在吃灰,更没有过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没成想写读书笔记那么复杂——要重新去思考、梳理、删减,然后用自己的观点把收获表达出来,这样下来花费的时间比读书的时间多了近两倍。
现在一月四本的量确实挺大的。还有就是坚持到现在,出现了更“可怕”的事——你会慢慢对自己写的东西提要求、上标准,再加上之前做过公共号,对排版和图片会精挑细选。这也导致了我经常会花费一个下午和晚上的时间来写读后感,我终于意识到这是一个挑战。
Part 2 “成功“
书中的故事很容易吸引到人。
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的出生年月、美国犹太人后裔的成才(律师)之路、韩国空难中的人情等级、比尔盖兹的好运连连、亚洲学生的数学天赋等一系列故事,让我还是相对顺畅地读完了这本“研究如何成功”的一本书。作者试图从更加宏观的社会背景、家庭教育、阶级优势等方面解释某些成功人士(异类)的成功之道,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个人层面的努力,从这点来说,它确实“不一样“。
首先,成功很难定义。什么是成功?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叫做成功。但是不同的人为了“达到“,所付出的代价又是不一样的,那怎么来衡量两者之间的成功呢?其次,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又是很难实现的。(之前写《棋王》里的一段关于成功的话,可以代表我的观点。)
通过这本书,可以将成功的公式进行如下归纳。
成功=个人(智商、勤奋)+家庭(家教、阶级优势)+社会(大时代背景、社会选择的法则)
① 个人——天才之忧、10000小时法则
人的智商确实有高低之分,高智商也确实会提升效率,但并不是说智商高的人一定就能取得成功,因为除了智商之外,还需要在一件事情上勤奋地练习。绝大多数天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成功建立在漫长的训练基础上,10000小时是个特征值。这意味着如果你每天训练3小时,或者一周训练20小时,那么用上10年的时间你才能达到此成就。
② 家庭——乔·弗洛姆的启示、玛丽塔之幸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会直接决定你的家庭教育,也会对你的性格、处理分析事情的能力有很大影响;而阶级优势主要体现在社会圈层的不同,也许一件棘手的事情在你的同班同学的父亲的朋友的帮助下就能轻松解决,而你就像幸运的比尔盖茨一样,可以随意地在离家不远的教室里免费地用电脑学习编程。
③ 社会——马太效应、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
一个被他人视作优秀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好的教育条件,以及更高地要求自己,并努力地寻找更大的突破(就像校招生的培养机制)
你的法定年龄是按照身份证上的年龄,而不是按照你的真实出生年龄。
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的分级选拔机制是根据年龄跨度来分组选出的,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为同一分组,因此出生月份越靠前,你被选上的几率就越大。
如果说1975年1月是个人计算机时代的黎明,“到1975年时,你最好处于这样的年龄:不是太年轻,从而能够赶上这次革命;但也不能太老,不能错过了这次革命。在1975年,你最好是20岁或者21岁,也就是说你最好出生在1954年或者是1955年。”
……
这些都是社会选择的法则,而这些人就是时代的宠儿。
Part 2 个人感悟
如果你认同书中对于“阶级优势”和“社会选择”的解析,有些事情就很好理解了。难怪城市中上阶层的家庭会在子女的教育投入上无比重视,为什么40岁左右的中年人会掌握社会中的主要话语权,并且社会当中的绝大部分资源和财富也都会过滤到这群人手中。
但并不是说你到了这个年龄,你就会自动拥有一切,所有的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当社会选择你的时候,你在那个位置。而这就要靠自我争取了,你可以通过智商改变命运、也可以通过勤奋改变命运。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说在一个稳定上升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绝大部分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37岁的时候买房买车安居乐业。而如果你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其实并不是社会的问题,而是你个人的问题。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太急了,太想“成功“,总想在27岁的时候就拥有别人37岁才拥有的东西,成为”成功人士”。
所以,我始终相信,如果比尔盖茨不够努力,没有在自己的兴趣上投入巨大的热情和学习,他不会成功、1月份出生的加拿大冰球运动员,如果不刻苦训练也会被淘汰、无论机长副机长工程师如何平等友爱,但在技术训练和实际操作中马马虎虎,空难也一定会发生。
——————
虽然对于书中的成功个案略有异议,我总觉得作者只是在拿成功的案例倒推,那它必然满足成功的公式,其实现实当中也存在很多“一副好牌打得稀烂”的案例,如果你个人不够努力,根本到不了谈论你的家庭和社会选择的地步。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尤其是在对于家庭教育、阶级优势以及权利距离指数(CF也曾分享)和社会选择的案例挖掘,确实值得深思。
最后,我最喜欢的一段话。
成功就是坚持不懈,就是顽强不屈,就是别人花30秒钟就放弃的事你却花22分钟去思考的坚定信念。——《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