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风声呼啸,细碎的沙粒被风卷起打在窗户上,发出咔咔的声响。
窗户玻璃的材质是由十几种特殊材料合成的高强度玻璃,尽管是在环境恶劣的火星上,它也能够完全适应这里的地表环境。
在火星上工作和在地球上完全不同,这里出现风暴的次数非常的频繁。
在火星上工作生活,并不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火星前进基地的条件很简陋,虽然能够基本保障工作人员们的基本需求,但是每天都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内容,基地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承受着心理上巨大的压力。他们每个人都需要拥有非常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在这个远离人类族群亿万公里外的地方生存下去。
杨可此时正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一片黄色呆呆出神。
像眼下这么大的沙尘暴,在火星上几乎是很难遇到的。这里虽然经常会刮起沙尘暴,但是规模一直都不是很大,也很好应付。可是这一次的风暴实在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他开始担心基地的一些设施会不会在这场风暴中出现损坏。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会非常的麻烦,这里可不是在地球上,就算工作的设备出现损坏,及时修复就可以了。但是在火星上,修复这件事就只能想想罢了。
基地外的露天作业已经完全停止了,基地里的工作人员们,只能整天无聊的摆弄着温室里面的植物。在最近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所有人都将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每天都会拥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来像现在这样发呆。
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几盆绿色的植物,这是杨可亲自培育的,种子都是他从地球上带来的。
杨可每当看到眼前的这些绿色的植物,心中那些因为长时间处于这个半封闭的基地中而产生的负面情绪,都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在他工作台的右侧摆放着一个相框,照片中是一个看起来很年轻的女人,她笑容温暖,看起来很是端庄美丽。在她的手中还牵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女人和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在他们的身后,则是生长着一大片广袤的向日葵。向日葵看样子已经快要成熟了,金色的花瓣在夕阳的照耀下反射出淡金色的光芒,像一个个小太阳般延伸至远处的天际。
杨可看着照片,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这张照片是他和母亲的合照,记得那年是母亲最后一次在老房子前种植向日葵。而他的外公也就是在那年的秋天去世的,从那以后他和母亲就再也没有在门前的空地上种过向日葵。
年幼的他根本不了解母亲的决定,还曾问过母亲几次,但是却都没有得到母亲的回复,久而久之以后他就再也没有问过,这件事情也就渐渐的埋在了心底不再提起。
那时他和母亲还住在外公的家里,外公的家住在郊区,在外公家的老房子前有一片面积很大的荒地。外公和母亲一起把荒地开垦了出来,后来母亲把大部分的土地上都种上了向日葵,她说那是父亲最喜欢的植物,所以她也喜欢。
一年又一年,重复种了很多年,直到外公去世以后,他们搬到了城里居住后就再也没有种过向日葵。
杨可从未见过的他的父亲,身边的亲人也从来没有跟他提起过。他的童年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外公家里度过的,母亲是个医生,在城里的医院工作。那时的母亲很忙碌,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年幼的他就只能每天晚上坐在大门前守着母亲下班回家,虽然日子过的不是很好,但是他从未觉得自己的童年缺少爱。
外公和母亲的关系不是很好,但是对于杨可的照顾却是很专心,杨可因为从小就没父亲,所以在很小的年纪就学会了独立,相比同龄的孩子要成熟很多。
再后来,他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就直接被星石行星工业联合体特殊招募进入了公司,又经过了十来年的努力工作,才有了今天火星一号前进基地指挥官的职位。
无聊的时间总是过得很慢,让人觉得度日如年,特别是身处在远离地球亿万里之外的地方更是如此。
窗外的风沙变得越来越大,更有转变成巨风暴的趋势。
杨可缓缓的站起身,长时间的静坐,让他的双腿有些酸麻,但是每天例行的检查工作还是不能耽误的。
其实火星一号前进基地早已经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停止运转了,只有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还在工作。
而作为基地最主要的部分,矿区几台大型的提炼设备由于易损件已经达到了工作时间,不得不停止工作。由于火星和地球间的距离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来说,实在是有些遥远,想要准时按计划的在两颗星球之间进行运输作业,这其中有着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所以现在杨可和基地另外两名工作人员只能默默等待,等待远在数亿公里外的地球送来易损件的补给。
基地储备食物还算充足,只是淡水的储量消耗的有些快,所剩的也不多了,杨可已经在考虑他们三人要计划每天定量用水了。
想要在火星找到稳定的水资源供给,目前看来是没有什么希望的,探测器的工作范围有限,所以大部分的水资源只能依靠地球补给。
星石公司只想尽快的挖矿,对于在火星上的科研项目,很多一直都处于半停滞状态,公司的高层才不会去管那些事情,他们只想在这种百年难得一遇的机会中狠狠的捞一笔。
生态仓目前所能种植的植物还非常的有限,想要做到基本的生态循环非常多困难,大部分的供应还是需要依靠地球7个月一次的飞船补给。
这次的补给飞船在两个多月前就已经从地球的太空港出发了,但是不是每次飞船的发射过程都是顺利的,这让作为基地负责人的杨可觉得有些焦虑。
手腕上的通讯器嗡鸣震动了几次,一条信息正在显示屏上不停的闪烁,信息是空间站的工作人员发来的,空间站传来信息,地球的补给飞船再有12个小时就会到达火星,让火星的地面人员做好准备。
杨可看了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补给飞船的到来,也让他的心中安定了不少。
之前的每次补给品都是由无人货运飞船送来的,只有在需要进行一些重要的工作与实验的时候才会有地球方面的人员过来。这次补给飞船的到来,让杨可觉得有些奇怪,他实在是想不通公司头号人物为什么会亲自来这里。
毕竟这里可是火星,远离地球亿万公里,像贝亚这么重要的人物,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不应该亲自冒险来到火星。
杨可所工作的公司是地球上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家科技公司——星石行星工业联合体,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所涉及的产业范围也非常的广,可以说在整个地球上,人们在在生活中大部分的所需用品都有星石公司的影子。它就是月亮一样,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地球,它无处不在。
星石行星工业联合体目前最大的项目就是行星资源开发。
十五年前,星石行星工业联合体成功的发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登陆火星。尽管宇航人员只在火星上驻留了一天时间,但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在经过五年的努力后,星石公司成功地在火星轨道上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火星空间站,三年后成功的在火星建立了火星一号前进基地,为人类殖民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可被派到火星基地工作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在他到来之前,火星基地已经稳定的运转了六个地球年了。杨可是第三批被派驻到火星前进基地的工作人员,工作周期是三年的时间。
就在第二个工作周期中,工作人员在距离前进基地约八公里的一处小峡谷中偶然的发现了一种金属,这种金属是人类从未见过的,在之前的火星岩石样本探测中也从未出现过它的身影,人们将这种金属命名为Mare-1。
这种金属对于目前的人类来说可以说是接近于完美,它的抗拉强度,抗张强度和耐高温等特性,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各种金属都无法媲美的。这种材料无疑是目前建造宇宙飞船的最好材料,而在人类社会的其它方面,它能够应用的地方也非常的多,它的发现,给人类的科技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只是因为目前在火星开采的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产量很低,星石行星工业联合体也正在积极的准备,下一步将在火星建设更多的基地,投放更多的人员和机械进行探测开采。
而此次搭乘大力神号货运飞船来到火星的,正是这个地球上目前最大私人企业星石行星工业联合体的掌舵者——贝亚。
能够成为星石行星工业联合体这个庞然大物的掌舵者,贝亚无疑有些年轻的过分,他今年仅仅只有四十三岁。而在这个年纪就能够执掌整个地球上最大的科技公司,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奇迹了,贝亚目前也成了地球上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人物。
在他的带领下,星石行星工业联合体在众多领域都做出了无与伦比的成就,而公司因为火星资源开采的项目,贝亚也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星石行星工业联合体的诞生,完全是因为贝亚杰出的领导才能,才从一个小型的企业发展成了如今的全球第一大公司,这其中的艰辛,可以想象。
窗外的风暴变得更大了,杨可感觉整个火星前进基地都有些摇晃。
“咚咚咚…”
一阵有些急促的敲门声传来,杨可转头望去,一名戴着眼镜的工作人员匆忙的推门走了进来。
“杨,矿区出问题了,三台辅助设备突然停止运转了。我们刚刚启动了修复机器人,但是在启动不久后也失去了联系,目前我们已经无法远程修复辅助设备了,必须要进行手动修复。”
说话的人是火星前进基地的一名工程师,他的名字叫做弗拉基米尔·卡杨,典型的俄罗斯人。健硕的身躯将衣服撑得鼓鼓的,一脸的络腮胡子,他负责整个矿区的机器运行和维护。
基地目前正在执行任务的只有三名工作人员,除了杨可和刚刚敲门的弗拉基米尔外,基地还有另外一名工作人员,他的名叫唐纳斯,是个美国人。
他总是带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长相斯文,他所要负责的则是矿区的材料收集整理。剩下杨可所要负责的,就是火星前进基地的运行,以及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的和处理。
星石行星工业联合体为了建造火星前进基地,花费了高昂的代价,如果辅助设备停止运转,这无疑就会给星石行星工业联合体造成巨大的损失。
作者:夜色正燃 微信公众号 yhxws0 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