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梁启超因苏州学界之邀做了一场演讲。他讲了如何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今天和大家分享不忧的部分:
梁启超说:仁者不忧,“仁”字,儒家人生观全体大用都包含在里头。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来说明,勉强下一个解释,可以理解为:普遍人格之实现。意思说是人格完成就叫“仁”。
“仁”者为什么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以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一曰忧得失。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干”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会怎样?不过便连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
再者,我们得“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
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亦没有东西为我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