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17年11月3日,连续1000天阅读日志第245天。
中午,上完课后在学校食堂吃饭。跟坐在对面的女同事相谈甚欢。笑谈间,戴在我手上的一个紫色的手环不小心露出来了。看着与我身上那青色的制服不搭调的紫手环,同事表示疑问:你这是干什么?穿制服可不允许带装饰品哦。
下午,在教室里给公安专业学生上课。学生们看着我手上不时露出来的紫手环,终于忍不住好奇心问我:老师,你这是什么意思呀?为什么要违反规定带一个紫色的东西在手上呢?
晚上,雅贝贝上床了。爬上床的第一件事,是急不可耐来看我的手臂。我疑惑不解:这孩子想干嘛呀!这时,雅贝贝一边急切的寻找,一边高声回复我:妈妈,我想看看你的紫手环还在不在呢!
看到紫手环还在我手上,这小孩如释重负。趴在我的身上,抱着我,却又不失严肃的问:妈妈,你今天抱怨了吗?
那架势,就像法官在审问犯人。
我心里发慌。可在孩子面前更要诚实啊。于是,我坦诚相告:妈妈今天移动了三次紫手环。
这小孩接着说:那就是说,你今天抱怨了三次咯。
我老实承认:是的,抱怨了三次。
这娃的猎奇心理被激起来了:妈妈,你快告诉我,你是为了什么事情抱怨?
看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我唯一的出路是老实承认。否则,这法官是不会放过我这个可怜的犯罪嫌疑人的。
我红着脸,用低沉的声音说:今天的第一次抱怨是在办公室里发生的。因为今天要整理上学期试卷。试卷上除了要有原来的两份表格,还需要多增加两份表格。我就习惯性的对学校教务处的工作抱怨了几句,认为他们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不过,话刚一说出口,妈妈就意识到错了。马上把紫手环从右边换到左边。
第二次抱怨是发生在我上课的时候。那时手机不合时宜的响起来。原来是一个哥哥不知道我在上课,给我打电话,要我去看学生踢足球。这时我就在心里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怎么上课还给我打电话,真是不懂事。可这种想法一出来,我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赶紧把紫手环从左边换到右边。
我接着检讨自己:还有一次抱怨,你知道的,就在刚才。你没有安排好自己的睡前时间,妈妈上床半小时了,你还没去洗澡……
我话未说完,雅贝贝脸色就变了。甚至有泪涌上眼眶。她撅着小嘴,非常委屈地说:你今天骂了我。你都不是那个不骂人的妈妈了。我上次还表扬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以后我再也不这样说了。
我表示道歉,并且告诉她妈妈已经知道错了,已经把紫手环换了边。以后,紫手环会不断的提醒妈妈,好好跟你说话,不要轻易发脾气,不要抱怨。
最后,我面向孩子举起手来,脸色凝重,眼神坚定,语言铿锵有力:“妈妈一定要做到永不抱怨。你相信妈妈吗?”
娃破涕为笑:妈妈,我当然相信你。
是的,把永不抱怨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很重要,也非常有意义。
这个紫色的手环戴在我的手上,就是在不断的提醒我:抱怨是毒药,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它只会对周围的人产生负能量,破坏人际关系,又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一个爱抱怨的人,就是一个垃圾桶,不断的发出恶臭,污染环境,可悲的是,还不自知。
而且,当一个人在抱怨的时候,他是在送出垃圾。但,口中说出垃圾,垃圾就会回到他的生命中。如果,自己不想变成一个垃圾人,那就得实践永不抱怨的誓言。
然而,誓言易出,不折不扣的实践才是最难,最考验人的。
这是我郑重其事的第二次带紫手环了。也是我第四次认认真真的品读《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了。
好书不厌百回读。我一直认为,像这样的书,在一生的时光中,是可以无数次去反复品味的,也是必须要这样做的。所以,对于这本书,有时候一年我会读一次,甚至两次。
读这本书时,就是在清理自己心里的垃圾。人的肉体不锻炼,会生病。人的精神,若不清理,也会蒙尘。被垃圾裹挟的心灵,久而久之,不再熠熠闪光,不再灵气百现,而是会倦怠、空虚,甚至腐臭、堕落。
人之可贵,在于心灵。肉体承载的那副皮囊,人皆具有。区分人与人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的纯粹还是斑驳、高贵还是庸俗、轻灵还是沉重、清明还是混沌、清香还是腐臭。
作为一个读书人,谁不想让自己拥有一个散发出香气的、纯粹、高贵、清香而又清明的灵魂呢?
可,谈何容易实现。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南宗六祖惠能就是因为这首禅诗而被五祖传衣钵于他。在此之前,慧能仅仅只是在厨房打杂,且一字不识。
但,我们都被这个典故和这首禅诗误导了。要知道,做这首诗的是南宗六祖,不食人间烟火的得道高僧。人家的心性修养会有多高,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无法企及的。
对于我们这些在浊世里摸爬滚打、艰难度日的芸芸众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像上座神秀说的那样:“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是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而倘使要让心莫染尘埃,或者,少染尘埃,经常手捧《不抱怨的世界》这样的书,就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此书,字字玑珠,句句戳心。会让你透视自己、理解他人,看透别人行为背后的心灵根源、思想动机,你会变得日益宽容而温厚。
比如,它让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内部对话,有多么重要。我们每一天大约会产生7万个想法,“自己同自己交流,会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会迅速繁衍,最终决定了我们同别人的交流方式。”
比如,它教会我们理解别人的行为和思想:如果有人伤害你,谨记“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的人”“受伤的人才会伤人”;同时,还需相信:“是你教会了别人怎样对你”。
如果,有人喜欢在各种场合大声吹嘘。你只需要冷眼旁观。因为,“那些大声的吹嘘,常会泄露这个人心中的不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
如果,有人经常批评你,攻击你。你不需要以其人之心,还治其人之道。您只需要带着一颗恻隐之心同情他们。因为,作者告诉我们:“若有人批评你、攻击你,那是因为他们恐惧,没有安全感,他们觉得自己处于弱势,因而用尖刻的语言壮大自己,其实他们觉得自己弱小无比,他们将自己的恐惧与不安投射到他人身上,他们会伤害人,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正在受伤。”
如果,有人喜欢操纵你。理解他,宽容他吧,看透他外强中干的本质:“如果你想操纵别人,那是由于你内心有种无力感。”
如果,你总是仇恨缠身。作者告诉我们,仇恨的本质是:“所谓仇恨,就是在重温痛苦的经历。”“憎恨别人,就好像为了赶走一只老鼠,而把自己的房子烧掉一样。”
那么,让我们更宽容吧,放下仇恨,消除憎恨。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如果,有人总是喜欢不请自来的帮助别人。你要看透他行为背后的本质。因为,付出其实是一种控制:“付出的人拥有最大的控制权。”“我们为什么要承担起别人的困难呢?一个原因在于这让我们感到个人的重要性,另一个原因则是把焦点放到别人的事情上时,我们对自己的事情就关注少了,这是一种自我否定。”并且,当我们把焦点放在帮助别人上,我们便可免于自己成长,我们便有了不成长的借口。
这,让我对于那些总是插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的父母的所作所为,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作者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去做?“适时的放手,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最好的训诫,就是以身作则。”
作者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抱怨的本质、抱怨的坏处、我们抱怨的根源。他说:“抱怨会破坏关系,当我们开始抱怨时,就会忽略对方曾吸引我们的品格,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缺陷上面”。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抱怨真的就是口臭,他会传染,而习惯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里倒水。抱怨会腐蚀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人们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去抱怨别人,这种抱怨不但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会伤害关系中的人们。
而我们之所以会抱怨,皆是因为有利可图:人们只不过想借由抱怨引导出一定的人际反应,试图让自己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我们的目标一般是五个:寻求关注,推卸责任,引人艳羡,操纵力,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怎么才能做到不抱怨?
首先,我们要尽量少评价他人。作者说:“评价他人是我们天生的嗜好”。这极端可怕。因为:“评价就是原罪。”
所以,要改变你的言语,改变你的思维。停止抱怨,在好事发生时表达感激。
其次,要放弃改变别人的念头,从自我的改变做起。
我们在人际相处中,很容易陷入一个思想上的误区: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他人才是问题的根源。所以,要改变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其实,那是虚假的自我给予我们虚假的自我保护。
所以,我们要走出这个误区。我们必须让自己成为那个勇于改变、愿意改变的人。当我们自己改变了,整个关系的动力就发生了变化。他人就可能会随之改变。
再次,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一切关系都是与你自己的关系。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直到死亡都会拥有的,无论喜欢与否——是与你自己的关系。所有与他人的关系,最终都可归结为你与自己关系的反映。如果跟自己生气,那你也会气恼别人。如果对自己一切都要求完美,那对别人也是完美主义者。如果身边围绕的人不尊重你,很可能你也不尊重自己。
所以,首先需要疗愈的关系是与你自己的关系,有一味“料”在你所有的关系中都存在,那就是你自己。若你与自己的关系完好无损,你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发生连带效应。若你与自己的关系基础坚实,你会发现与别人的关系很容易经营。
最后,行文结尾处,正如我对七岁的雅贝贝起誓的: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把不抱怨视为是一种修行,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一种生活态度!
让天地为我们做见证:永不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