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两天,参加了公司的团队建设,一次为期两天的“生存体验”,基本上就是“知道了就再也不想做”的一次体验。必须承认,这个“生存体验”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产品,它想让你在短期内获得很多实践后才能真正明白的道理;它想让你听进去经常被当做耳旁风的重要的东西。教练们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环节,研究了所有事件会产生的心理变化。看着大家在朋友圈交的“作业”,似乎已经达到了效果。
可是,我依旧耿耿于怀,因为我看到一个个好的观点和道理被用一种粗鄙的方式提出:很多情景不够戏剧性,不足以引发后面的观点,差点意思,以不讲究的方式“教育”我,我不接受!
我当然有强壮的理由来支持:人不能对自己低要求,穿衣吃饭做事都要讲究,这样你才能慢慢变成配得上最好的东西的那个人!这个观点是很多人信奉的价值观,也帮助我做了很多不后悔的决定。
完成了“百公里徒步”后,体验到身体的极限,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张力感,这是我的喜欢的方式,这是我主动选择的方式,才是我愿意因此获得成长的方式。另一方面,这次行动并不是我主动选择的,带着不愿意的情绪来到这里,总感觉需要发泄;于是,“感觉这种十公里以内的跋涉不足以产生任何感想”就是我的发泄方式,在这件事情上放弃成长就是我的发泄方式,对反感的事情放弃接纳就是我的发泄方式。
在回来的路上,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过程是有问题的:
无知容易狭隘,
无能容易愤怒。
没有那么多好的东西会在合适的时间被遇到,更常见的是擦肩而过的不自知。
站在收获的角度,个人舒适感并不重要。很多人都能克制身体的舒适感,美其名曰“奋斗”!,只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对“心理舒适感”的自控也很重要,只要有利于你要做的事情(合法情况下),是否以你喜欢、欣赏、向往的方式得到又有什么关系?最终要的是,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忽略所有的反感,马上100%投入,甚至,要刻意留心这种偏见导致的损失,因为,这样可以让你更加高效。
很多人都能明白“英语老师是个流氓”和“学好英语”的关系,但在工作中经常蒙圈;智商越高的人越介意被自己没什么出息的本能控制(就像现在,我在用“高智商”这个你愿意得到的标签来诱惑你同意我前面的观点)。
这种兼容性奇高的人,在所有的公司都很抢手。他们的被需要程度,与公司制度的健全合理程度成反比。从这个角度,他们是创业公司的刚需。
菲茨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时仍能保持行动能力”。
我从辩论里学到了一点智慧:没有什么是不能怀疑的,没有什么观点是无法支持的,只要你能找到合理的角度。
没有什么观点是毫无疑问地正确,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结果。
你想反对的时候,一定可以找到角度,甚至可以找到一个正义凌然的角度,但只有自己知道是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一个更高效的人,能够时刻想着怎样会对将要做的事情有利。
有人说:“吃喝玩乐黄赌毒”才是好生意,教人学习进步不是。那些学习型的产品总是不能获得大量的C端用户,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消费的也只是动物性的自我情绪系统。
矛盾会伴随一生,每个人都不在意别人讲什么,每个人都在意自己在想什么。
如果从多年之后穿越回来,应该不会为正在“受委屈”的自己感到惋惜;一定会为“狭隘的内心戏、被‘过度强调’的自我”表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