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尤瓦尔·赫拉利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讲述了我们世界上的21个问题,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的真相!
比如说
- 我们的身体更适应原始的生存状态,我们只能故事性地感性地理解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是物理性的,是概率性的,是大规模的,而这些是个人无法理解的。
- 人工智能必将革命性地改变这个世界,最初是让很多人失业
- 防治恐怖主义的成本已经远大于恐怖活动的危害,当前全世界严格的飞机安检就是拜它所赐。
- 。。。
在中国,赫拉利已经成了一个网红,三部曲几百万的销量也将他推向了神坛,不过,作为历史学家的赫拉利在文章提到了大量的前沿科技,这些“结论”也只是对真实世界的另一种假说罢了。
以下是读书笔记和标注。
Note:
◆ 第1章 理想的幻灭:从旧故事到新故事
自由主义和自由市场都鼓励人民有高远的期许。
◆ 第2章 就业: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
这个政策一施行,一定会有很多以前可以自食其力的人变成领“低保”的人,这些人是变得更自由了吗。
全民基本收入认为,政府应该对控制算法和机器人的亿万富翁和企业征税,再用这笔税金为每个人提供足以满足其基本需求的慷慨津贴。
◆ 第3章 自由:数据霸权与社会公平
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感性。
所有的公投和选举,诉诸的永远是人类的“感觉”,而不是人类的理性
不折不扣地执行
肯定会有某些立法者兴奋不已,毕竟终于有机会写出真的大家都会乖乖遵守的法律了。
人类正在慢慢失去知道"为什么"的机会。
但问题在于,如果算法里藏着某种不公,我们将很难察觉。如果银行拒绝给你贷款,你问:“为什么?”银行会说:“算法说不行。”但你再问:“为什么算法说不行?我哪里有问题?”银行会说:“我们也不知道。没人知道这套算法背后的道理,总之就是一套先进机器学习的结果。我们相信我们的算法,所以不会贷款给你。”
不可否认地,人类必须使用人工智能这种更高维度的工具,可惜的是:人们看不懂。
总理手中会有几个不同的选项,但所有选项都会是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反映的也是人工智能看世界的方式,而非人类看世界的方式。
算法只需要学会辨别猿类在快乐、愤怒或恐惧下的生化模式,而不需要它自己感受到快乐、愤怒或恐惧。
事情的严重程度常常与感官上的激烈程度不相符。
科幻惊悚片常常上演的是烈火浓烟、轰轰烈烈的末日景象,但实际上,末日景象可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点击当中悄悄而且平凡地来临。
◆ 第4章 平等:谁该拥有数据
这就是基因编辑技术不被认可的伦理原因。
到了2100年,最富有的1%人群可能不仅拥有全世界大部分的财富,更拥有全世界大部分的美丽、创意与健康。
◆ 第6章 文明:世界的大同
大家唾弃的金钱却超越了种族和宗教,成为大家共识的财富。
因为美元超越了政治和宗教分歧,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
◆ 第7章 民族主义:无法解决全球性问题
生死存亡时,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就会有共识。
有时候,特别坚决的原因是情况已经足够坏了。
面临彻底被毁灭的局面时,人的心智思考会变得更敏锐。
虽然没得选,但是不竞争的世界同样是毫无希望的。
在这样一个充满无情竞争的世界,落后的代价谁都承受不起,所以只要有一个国家选择走上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之路,其他国家就会被迫跟进。
创造概念的人丰功伟绩,比如创造了"国家"、"公司"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之所以需要塑造“国家”这种身份认同,是因为人们面临的问题和机会远远超出地方部落能够处理的范围,唯有通过国家规模的合作才有望解决和把握。
◆ 第9章 文化认同:开放与宽容
很多日治时期出生的台湾人,也有这个感觉。
从个人角度来看,40年已经如同永恒。如果一个青少年,在祖父、祖母移民法国20年后出生,那么当初从阿尔及尔到马赛的这段旅程对他来说就像上古的历史一样久远,毕竟他出生在法国,所有的朋友也都在法国,他说的是法语而非阿拉伯语,这辈子也没去过阿尔及利亚。对他来说,法国是他唯一的家,但现在却有人说法国不是他的家,叫他滚回他从未居住过的地方,这岂不是无稽之谈?
◆ 第10章 恐怖主义:切忌反应过度
在一个地方发生了一次暴力事件,会让这个地区短期内处于极度严格的警戒状态,其实,这个执行成本已经大于暴力事件的真实危害了。
大多数时候,对恐怖主义过度反应所造成的危险,其实是比恐怖分子本身更大的威胁。
政府之所以难以忍受这些挑衅,是因为现代政权的合法性正来自保证公共领域不受政治暴力的影响。
◆ 第11章 战争: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愚蠢
[插图]如果将美国和欧盟合计,人数足足是俄罗斯的5.5倍,GDP是俄罗斯的30多倍。
近年来的科技发展,则让实际差距变得更大。苏联在20世纪中叶达到顶峰,当时其重工业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而苏联的政治制度也有利于大规模生产拖拉机、卡车、坦克和洲际弹道导弹。时至今日,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重要性超越了重工业,但这两方面都是俄罗斯的弱项。虽然俄罗斯在网络战争中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民间信息科技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经济绝大部分依靠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虽然这可能足以让少数特权阶层致富、让普京掌权,但并不足以使俄罗斯在数字或生物科技军备竞赛中胜出。
更重要的是,普京统治下的俄罗斯缺乏能够放诸四海的意识形态。在冷战期间,苏联除了能够向全球派遣军队,苏联式共产主义在全球也有吸引力。相较之下,“普京主义”对古巴、越南或法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实在没有吸引力。虽然世界上确实可能正流传着威权式的民族主义,但就其本质而言,很难建立有凝聚力的国际社群。举例来说,无论是波兰共产主义,还是俄罗斯共产主义,在理论上都会同样致力于争取所有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但如果是波兰民族主义和俄罗斯民族主义,从定义上,利益就必然彼此冲突。普京崛起,刺激波兰民族主义高涨,只会让波兰比之前更加反俄。
因此,虽然俄罗斯放出了堪称全球规模的假消息,并进行颠覆活动,希望拆散北约和欧盟,但是不太可能开展全球规模的实际征服活动。
【问题】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张维为教授说根据购买力平价,中国经济已经超过了美国。
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每年GDP超过20万亿美元,实在不太可能为了区区10亿美元就开战。
人类的愚蠢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件事。
◆ 第14章 世俗主义:面对你的不完美
世俗主义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人会说,世俗主义就是否认宗教,所以定义世俗主义的时候,就是看这些人不相信什么、不去做什么。这样说来,所谓世俗主义就是不信神也不信天使,不去教堂也不进神庙,不行仪礼也不做仪式。若是如此,世俗主义的世界似乎就是一片空洞、虚无,与道德无关,像一个空箱子,等着装些什么进去。
然而,很少有人会像这样从负面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自称世俗主义者的人,对世俗主义有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他们来说,世俗主义是非常正面积极的世界观,它有一套连贯一致的价值准则,而不只是在反对这个或那个宗教。事实上,许多世俗主义的价值观在各个宗教传统里也同样适用。有些宗教教派坚称他们拥有所有的智慧与善良,但世俗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在于没有这种想垄断一切的念头。世俗主义并不认为道德和智慧是在某个时间和某个地点从天而降的,而认为它们是由所有人类自然传承而成。这样一来,当然也就至少有某些价值观是共通的,并同时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不管是穆斯林、基督徒、印度教徒还是无神论者,都会共同信奉这些价值观。
宗教领袖常常向信众提出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你要么是教徒,要么不是。而如果你是教徒,就必须对其他宗教教条坚决说“不”。相反,世俗主义者一点儿也不介意同时兼有多种身份。对世俗主义者来说,就算你说自己是教徒,每天祈祷、吃斋、朝圣,只要你愿意遵守世俗的道德准则,当然也可以成为世俗社会的一员。
回到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观点,这也是另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只要人们相信,它就有巨大的能量。
“人权”,其实只存在于人类编造出来再告诉彼此的故事之中。
◆ 第四部分 真相
人类从来不擅长看清一个群体的全貌,如果你问我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我回答起来特别为难,有的地方彻底荒芜,有的地方焕发新生,前一天大家都觉得贪污会断送这个国家的未来,后一天面对火灾同仇敌忾,认为这个地方充满未来,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我们除了标签化,抽象化好没有别的办法,但抽象后的标签不是这里人们的真实生活。
◆ 第16章 正义:人类的道德困境
规模本身就是个问题,而且从正义的观点(一如其他许多观点)来看,人类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这个世界。
阴谋论很符合人的直觉,但低估了世界的复杂性。
没人能真正搞清楚世界到底正在发生什么事。但也因为如此,没有人能够有效地操纵一切。
◆ 第17章 后真相时代:谎言万世永存
人类热爱故事,擅长理解故事;谣言更容易传播也是因为它更符合人们的想象,是否是事实,远不及是否够"精彩"重要。
智人就是一种后真相物种,创造并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越高,就越能发挥更多的能力。
想到可口可乐,你的脑中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是一群健康的年轻人一起快乐运动,还是一群超重的糖尿病患者躺在病床上?大口灌下可口可乐并不会让你变年轻,不会让你变健康,也不会让你变得像运动员一样,反而只会增加患上肥胖和糖尿病的概率。
如果想要权力,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就得开始传播虚构的故事;如果想要看清世界的真相,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就只能放弃对权力的追寻,因为你得承认某些真相(例如自己手中权力的来源),而真相可能会让盟友愤怒,让追随者伤心,让社会和谐受到破坏。
从大的概率上,免费内容的盈利模式是流量,他们格外有动力吸引阅读和点击,所以在读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第一条黄金法则: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如果你总是免费得到信息,有可能你才是整个商业世界的产品。假设有个神秘的亿万富翁向你提议:“我每个月给你30美元,而你要让我每天给你洗脑一小时,在你心中植入我想植入的各种政治和商业偏见。”理智的人大概都会拒绝。这个神秘的亿万富翁稍微改变了一下提议:“你让我每天给你洗脑一小时,而我为你提供的这项服务完全免费!”忽然之间,全球就有几亿人觉得这真是个好主意。我们可别把这些人当榜样。
有一个习惯:在中文媒体看到一些重要的科学突破时,第一时间Google相关论文,常常会有"惊喜",最常见是断章取义,甚至直接翻译错了。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还不是可靠内容的输出地。
第二条黄金法则:如果觉得某些问题似乎对你特别重要,就该真正努力阅读相关的科学文献。所谓的科学文献,指的是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由知名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以及知名教授的著作。科学当然有其局限性,也曾犯下许多错误。尽管如此,但在近几个世纪,科学界仍然是我们最可靠的知识来源。如果你觉得科学界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有误,这种可能性绝对存在,但你至少该去弄懂自己到底在否定怎样的科学理论,也要找出实证来支持自己的想法。
◆ 第19章 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总觉得大人也可以分成好多类,按照接受新观念的程度可以分为开放型和固定型,现在的大人大多数是固定型。
多数大人都是一片好意,但他们不太懂现在这个世界。
◆ 第20章 意义:人生不是虚构的故事
这一章真是冗长
常常想我死后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除了一些平庸的文字和各大平台的大数据,估计不剩什么了,我猜测会有这些标签:
非典型90后,一生奋斗,一事无成。
这些人并未留下任何文字,没有诗,没有日记,就连买东西的清单都没有。你可能会认为,这些人毕竟曾是犹太人的一部分,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但这几乎不会给他们的个人人生带来任何意义。
所有用故事、用个例来组织呢答案,都值得怀疑,因为个例只说明这件事情发生过,但明确是否发生在提问者身上是概率性的,故事可以让人专注,可以让人感动,但不是事实,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不是故事的。
如果你想问人生有何真正的意义,而对方是用一个故事来回答你,这个答案肯定是错的。故事细节如何并不会有所区别,任何故事,都一定是错的。原因在于,宇宙绝不是以故事的方式运作。
如果所谓的“自由意志”是说“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但如果所谓的自由意志是说人类有“选择欲望的自由”,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人类并没有自由意志。
因此,如果你真想了解自己,并不该相信你的社交账号,或者内心告诉你的那个故事,而是要观察身体和心智的实际流动。
所谓的诗和远方,永远在想象中最美好。因为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就算你能够探索银河系、探索你的身体、探索你的心智,即使你探索得再远,也无法找到永不改变的东西、永恒固定的本质,更无法得到永远的满足。
没有痛苦也就没有追求。
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不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如何摆脱痛苦”。等到我们放下所有虚构的故事,对事物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