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翻看朋友圈,看到了一个递送包裹项目的宣传图,其实也谈不上是宣传图,是因为评估的该项目,接触到了许多递送这个包裹的社会组织,由他们把包含衣服、鞋子、书包等物品送到有需要的小朋友手中,我朋友圈中这些社会组织几乎每天都在晒图,晒着各种孩子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的喜悦图片,他们拍下了许多可爱的脸庞,但也能一眼看出,孩子们或凝重或渴求或喜悦的表情,就像下面的图片,图中马赛克是我处理的,原图是可以清楚的看得见孩子们的眼神。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她作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一直延续至今,后来也对她长大后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她结婚生子了,2017年12月15日,苏明娟还当选为了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并在资助贫困生的路上一直前行着,一直做着公益。
看到朋友圈的图片时,我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眼睛女孩,因为看到每一张孩子们的图片时,我总觉得拍摄者特别想找到大眼睛女孩的感觉,希望再拍出那样的照片,那样的眼神。让大家都能够关注她们,了解她们的需求,最好能给她们捐助。
其实我并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合适,关于儿童权益中提到儿童照片不可以随意公布宣传,需要取得监护人同意之类的,但是现在这种信息化的时代,孩子们的照片这样用来宣传到底该怎么看待呢?从用意来讲,其实我也不知道要干嘛,是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她们,还是表达我们给她们提供了帮助,她们很开心?从宣传来讲,这么频繁的宣传是为了满足谁的需求?是为了基金会还是为了个人的虚荣或者是为了孩子们?
从项目角度来看,在公益领域一直没能明确如何使用儿童照片进行宣传报道,普遍会认为不应该公布儿童困境照片,也就是可怜的悲惨照片,但是微笑开心的呢?像这样穿着新衣服很开心的样子呢?
我其实没有答案,但是我想提出来一个视角,那就是假如我是这些小孩,我会是什么感受,首先,我可能并没有意识,更不会知道别人拿我照片会发朋友圈;其次,我如果性格开朗点,我会喜欢别人给我拍好看的照片吧,但是如果我害羞并不喜欢别人拍我。
可终究我是一个相对幸福家庭成长出来的小孩,我的内心是有爱的,并没有那么多自卑,甚至在我这个年龄我已经不能感同身受到小孩的想法了,大人终究是大人的视角,最好的方式其实是看小孩舒不舒服吧,如果她们很开心自己能有照片留存,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但往往照片是为我们所用了,和小孩并没有关系,她们像是局外人被拍,所以知情并让他们决定似乎是最重要的,可我们又常常认为孩子是不懂的,认为她们并没有这种意识,所以,孩子没有被当做一个人来尊重和对待,更不会有这种照片使用的隐私保护意识,归根结底,似乎是很宏大的价值取向导致的,个人意识被掩盖在群体中,掩盖在了统一的服饰下,掩盖在了这个所谓的贫困群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