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狗给我分享徐涛老师讲的马哲片段。讲到矛盾的同一性和特殊性的时候,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诠释同一性和特殊性。这个例子很有意思:
一个普通学生,看到富豪或企业家赚了1个亿,他不会有更多的心理波动;但是当他看到自己每天一起生活、一起上课、一起玩耍的舍友,买彩票中了500万,他就开始怀疑人生,开始产生非常大的心理落差。
为什么和富翁对比,没有这种落差感,为什么和舍友相比,会有这么大的落差感?本质上是因为和舍友有同一性,两个人有很多相同的属性;和富翁之间,大部分条件上两个人不具备同一性。
怎么才能内心安定,不受影响?
徐涛老师说,是通过努力来减少同一性,增加特殊性。
(1)怎么才能够减少同一性,具备特殊性?
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喜欢通过个性的行为、衣着、爱好,凸显自己的特殊性和与众不同。
成年以后,通过不断地展示自己的生活与“见识”来体现个性和特殊性。
然而,个性展示出来的特殊性,真的靠谱吗?
数不清的案例证明,单纯地通过表现个性,来展示特殊性并不能让一个人真正具备特殊性,反而容易让人迷失和偏执。
一个人通过展示能够换来别人的初步认识,但是对一个人最清晰的认识其实来源于他持续做事的结果,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流畅度。
一个人的特殊性的根源并非不断地证明自己,不断地表现。关键在于对所在领域知识和应用的热爱和执念,在于他对待事情的本质看法,以及内心坚守的信念。
对自己所做事情足够的热爱,对事情认识足够清晰透彻,信念就足够坚定,一个人的个性也就越明显,这种个性是由内而外的气质和气魄。
所以从更深层角度讲,因为与身边的具备同一性的人对比产生的落差感,并不是表面的属性的落差。更多的取决于内心向往的坚定与否。当一个人内心毫无追求,无处安定,他就会被身边的人的特质所吸引,却始终无法达到。相反,当一个人内心坚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得到,那么,他不会在意没有必要的对比,他的内心会不断的弱化身边的人和自己的同一性。
如果一个人坚定的认为自己通过四年学习要达到对本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和丰富的应用实践,那么就很难被其他具有同一特质的人们所影响。假如一个人坚信自己买彩票能中奖,那么这种艰辛会让他无比专注和沉迷于彩票的分析和购买上。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定心性的过程。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一个人要承认同一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要知道自己的志向,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然后内心就会安定下来。这个时候,他是不会在乎身边的人怎么样的。因为他的心已经沉稳坚定。持续下去,特殊性也就呈现出来了。因为每个人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坚定的走下去,都可以见到独一无二的自己。
就如S老师说的,通过持续行动来达到别人看不懂或者看不见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