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了一篇文章,“好朋友,常联系”,反复各种剪辑,也自觉地听了很多遍,感慨良多,所以,打开这一页的空白格,想要说点什么。
想到从小学到大学的那些小伙伴,尤其是小学和初中,也许,是因为年少的情感更为真挚,也许,是因为生命中第一次得到陌生同龄人的认可,所以,时光过去,发现留在脑海中的,却是最为年少的时刻。
每一次回老家,总会翻一翻同学录,那些写在毕业纪念册里的留言,翻得多了,似乎提到其中的同学和伙伴,就会自动地关联上。那时,每个人更愿意表达,表达同学之谊,表达祝福和展望,还有对于重逢的期待。
也正是,因为毕业时分,看到留言册上写给我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才让我恍然惊觉,自己在他们眼中也曾优秀,也正在闪光。
因为某种运气和努力,进入了“快班”,很多学校称之为“实验班”,刚入班时的骄傲和自豪,很快化为淡淡的忧伤和自卑。到了这里,才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在一班的学霸群中,我这个小小的小小的学霸,自然被推到后面,那些从小学延续的光环,渐渐被更多的压力所取代。所以,之后的时间里,我埋头于课桌,而自己聊天的范围也被自己控制在一张课桌的四周。
后来,临近毕业,同学录泛滥,我却乐此不疲,为别人给我写下的只言片语而感到莫大的安慰,转而把这种安慰转移到给别人写同学录上。我认真地写着每一个同学的好与可爱,也几乎拿出几年默默苦读练就的“功力”,在那些漂亮的纸页上行云流水,写尽别离苦,也展望来日方长,再聚,秉烛夜谈。
我十分胆大地给语数外老师各一张,令我惊喜的是,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都用自己所擅长的文字给我留下了“墨宝”,唯独教数学的班主任一直没有返还,而且还在班里宣布说高考前不准写同学录。
后来的故事是,在高考后的一次聚餐上,班主任当着众多同学的面,却特地夸了我,仅仅因为我给了他一张同学录,因为不能鼓励写同学录,所以一直压在那里。餐桌上,频频把好吃的往我碗里盛,连声说我是好闺女。那一刻,我忽然对于三年来的自卑和沉默寡言释怀了,原来自己也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优秀的。这在极力想要得到别人肯定的年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得到了那么多,虽然只是文字,但我已满足,何必去探究文字里的情谊是否真切?
在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小学和初中年代,我怀念的那些时光,也跟着每天的日出日落,层层叠加,似乎被搁置在柜子的最下方,每一次不经意翻出,都是沉甸甸的记忆,因为怕忘记,因为不肯忘。
一起玩耍,一起考试,一起去参加比赛,还有之后的遇到,除了惊喜还是惊喜。高中某次暑假回家,田里抽水,按照爸爸的指示,在路边看水。遇到邻村另一个同样在看水的男孩儿,虽然变得高大一些,但还是能认出来,我居然惊讶问“你怎么认出我来?”他回答的那句话,我至今记忆尤深,“因为我记得你的眼睛很好看”。
现在常常联络的朋友并不多,但几乎都是大于等于十年的交情。因为一些渐行渐远的失去,因为越长大越知一颗真心的可贵,所以,小心翼翼地珍惜,也坦然自若,恰如那句“很高兴你能来,不遗憾你离开”。
之前录制了一期节目叫做“忘不掉的人就应该去找她”,评论区里大多是唏嘘感慨,再回去,是否已是物是人非,徒增烦恼。更有听友拿自己的爱情窘状来咨询,我说,若知心心念念的那人此刻幸福着,那就不要去找,因为那意味着打扰。若知那人此刻依旧一人孤单,可以去找,但要做好伤心的准备。
于友情而言,亦然。最好的方式,相见不如怀念。
如果你一定要去见,那也未尝不可,但请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他可能破坏掉那些童年时留给你的美好印象,但乐观一点的,可能还可以秉烛夜谈,话历史,话童年,话这些年过往,兴许,还有故事在继续,谁又敢断定以后无交集,无故事呢?
希望那些写在纸片上的来日方长,真的可以来日方长,浅浅的遇见,浓墨重彩的重逢……
但大多数的来日方长,都可能成为千纸鹤,曾经飞起,然后跌落在某个角落,不曾被你我拾起……
也许,这就是成长,带着美好,也带着些许遗憾,不能停下来,只能继续往前走,往前走,如果在下一个路口,可以遇见曾经的小伙伴,而且幸运地彼此认出,那大概在这条路上,又多了一道风景。
生活之所以美好,大概有一个原因是,与谁遇见,与谁重逢,都是一场谜,而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愿意把生活的苦与涩,都甘之如饴。
愿来日相见,我依旧有着你记忆中的面庞,带上彼此的故事,在某个街角重逢,说与人听,再在平行的路上,各自行走,时而搀扶。一切在变,愿留存于心间的那份想念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