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龙
1
谈起财富,人们大概会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羡慕垂涎,一个是嗤之以鼻。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同一类人。
如果从心理学上来解释,这些人其实在潜意识中都是无比的渴望财富的,但在现实中,由于道德价值观念,或者自身能力的限制,而把这一渴望在他的显意识中,用厌恶来抑制和压制了。也就是厌恶其实是渴望而不得的防御机制,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
所以,一个讨厌富有和财富的人,不仅是别人,连他自己都要非常小心,他的这一态度到底是无奈,还是偏见。
而对于那些仇富之人,我们几乎可以断定,一定是心理极不平衡之人,甚至可以说是有心理问题之人。
一个厌恶财富的人,实际上是通过厌恶这种方式和财富保持着强烈的心理联系。厌恶和贪恋,很多时候其实是同样一件事。就如同一个厌恶别人发脾气的人,他自己其实也是一个爱发脾气的人;一个仇恨权力之人,他内心其实是贪恋权力的;一个厌恶虚荣和名利的人,他本身也是一个贪慕虚荣和名利之人。
很多时候,厌恶是嫉妒的面纱;厌恶是贪恋的改头换面。
2
适当的财富可以让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提升,让他的生活质量保持在他满意的一个范围内。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而较多的财富,例如财务自由后,则可以让一个人更加自由的支配他的时间,而不用限制在朝九晚五的上班之中,他可以在世界各地自由的旅行,世界的美景风情和辉煌的文化艺术,似乎都是为他准备,他还可以有时间和资本献身于服务人类和帮助他人的活动中。这也是没有什么不妥当的。
所以,对于财富,一个人应当抱有合理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3
在关于财富的态度中,除了如何看待财富,还有关于如何获取和支配财富。后两点是同样重要的。
甚至可以说,一个人获取财富的态度,就是他支配和应用财富的态度。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采取合理的手段获取财富的时候,他也必然会采用合理的手段支配和运用他的财富。而那些无法合理应用他们财富的人,通常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合理的取得这些财富,甚至可能是不义之财。
所谓合理,实际上是跟他的能力和德行相配。这就是说,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他就应该有相应的能力和德行跟他这些财富相配,不然就是不合理了。而不合理的事物最终都会给一个人带来不好的结果,甚至灾难。
我曾经了解过关于过去香港六合彩中头奖的人员的命运的调查报告。这些人在一夜之间突然获得了一笔巨额财富,是否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呢?结果显示,他们中绝大多数最后都家破人亡了。他们过上了挥霍无度的生活,但好景并不长。
这个现象其实是很好解释的。这是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应的德行和能力运用他们的财富,同样,他们也没有相应的德行和能力来获取这些财富,凭的只是一时运气而已。这样的财富可能会带来灾难,也就是在预料之中了。
道在人为德。一个人所谓的德行,乃是遵循天道。一个人获取的财富,是应该和他的德行相匹配的。而那些不匹配的部分,就会成为他的灾难和不幸之源,不匹配的程度越大,那么灾难和不幸的程度也便越大。
因此,一个人获得多大的财富,并非在获得财富之后才知晓,而是在他获得财富之前就已决定了。 而他获得财富之后的命运,也是在他获得财富之前就决定了。
中国的许多富豪,其实是不太情愿上富豪榜的。其中的缘由,一个就在于,其财富可能见不得阳光,也就是其手段有不合理的部分。另一个原因就在于,支配和运用这些财富的压力和相应德行培养的难度,其实是大于获取财富的艰苦。
4
一个人当明白,当上帝赐予一个人多大荣耀的时候,就同时赐予了他等量的烦恼。这个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财富。
也许普通人只看到了一个人拥有巨量财富的荣耀和光环,却没有看到背后所蕴含的无尽烦恼甚至可能带来的巨大凶险和灾难。
所以,马云才会说出,“我所拥有的财富并不属于我个人,而是替社会保管。” 与其说这是他的个人境界,还不如说是天道必然要求。如果他不这样看待,那么,灾难和凶险终会降临。
因此,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如何支配和运用他的财富就会成为他最大的烦恼之一。有的甚至可能会到寝食难安的地步,以致于后悔当初的选择。而当一个人,想要走向拥有巨额财富之路前,也是应该提前想到这一点的,并为之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德行储备的。当然,普通人可能无法体会到这一点。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获取、拥有和支配、运用财富,也同样适用于财富的传承。当一个人要把他的财富传于后代,尤其是巨量财富,是当三思而行的。他需要仔细而严格的考察他的后代,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德行,来支配和应用这笔财富,否则,带给他后代的,就不会是幸福,或者说只是短暂的幸福,接踵而至的,就会是灾难和不幸了。如果他要求他的后代将家族的财富传承下去,也当同时想到,这可能是家族的幸福,也可能是家族的不幸了。
5
也许有人要问,一些拥有很高德行的人,为什么不会去拥有很大的财富呢?
那是因为,在物质财富之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更高的财富,那就是精神财富。
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非非此即彼,其实也是可以共存的。但这样一来,对一个人的要求就更高了。
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德行高的人或有思想的人不应拥有很多财富,似乎这样的人应该跟财富绝缘似的。但我可以用斯多葛派哲学家赛涅卡一段话来回敬这些人的浅薄的看法:
“你想知道我们对财富的看法有何不同吗?对我而言,财富不翼而飞了,除了财富本身之外,不会令我失去任何东西,而财富若是离你而去了,你则会大惊失色,目瞪口呆,觉得被自己给抛弃了。在我眼里,财富占有一定的位置,而在你眼里,财富却占据着中心位置。一言以蔽之,我的财富为我所拥有,你为你的财富所拥有。所以,你那套不准哲学家有钱的说法可以休矣;没有人判定贤哲就一定要受穷。哲学家可以相当有钱,但决不会是从别人手上抢来的,也不会沾满别人的鲜血,而是在不损害任何人利益或不采用不正当手段的情况下获得的。”
──赛涅卡《论幸福生活》
实际上,一个人的德行也可认为是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这样看来,精神仍然是支配物质的。
精神财富,还可以包括他的思想深度,个人修为,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情感,人格,即心灵和灵魂。
当一个人对精神财富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时候,他可能会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偏执之道,一条是解脱之道。
对于第一点,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警觉到,所以这里要重点谈一谈。
这类人以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群体为主。他们中很多在精神上做到了相对的超脱,可以说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当然可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太陶醉其间,而无法出离。一个贪恋精神的人和贪恋物质的人,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贪恋、执着、痴迷,只不过对象有所不同而已。他们通常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但实际上仍然是凡夫一枚。由于他们孤傲,自以为是的个性,比普通人更容易走入偏执的一端。而其中真正理性和卓越的哲学家,也许会稍好一点,如柏拉图,斯葛多学派。
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会强烈的体验到孤独感,有些甚至是无边的虚无感和无尽的痛苦。由于他们敏感而脆弱的天性,他们中很多往往会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和世界达成最后的沟通,如,梵高,海明威,三毛,海子,等等。
而另一类群体有所不同,他们通常走上了解脱之道,这以修行人、隐士群体为主,如佛家道家修行人、瑜伽士。而从第一类跨越到这一类的,其实也不在少数,如苏东坡、李叔同等。也许他们的结局不如世人想象的那么好,但实际上他们自己知晓,他们自己走上了寻求生命真谛的道路。
6
我再谈论一下财富的失去。
与拥有财富的满足和喜悦相比,财富的失去固然是一件令人不快甚至沮丧的事情。然而,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当一个人失去财富时,自然有失去的理由。我前面其实已经谈到了其中的一些缘由,例如,德行不配。而另一个缘由却是通常人们不容易去接受的,那就是生命的馈赠。
也许人们不会意识到,当他失去财富的时候,实际上生命在向他打开另一扇窗。如果他意识到,他失去财富,就如同他失去一件衣服,自己仍然是完好的;如果他意识到,他对财富的追逐,就如同猴子对水中月亮的追逐一样,是梦幻泡影的时候,他当由此而醒悟,从而将财富的失去当成是生命的馈赠。
财富确实如同一个人的衣服。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有合适的衣服相配固然会美,但她除去衣服之后,她的胴体显得更美,更曼妙。
一个人,如果能由此回归他的内在,不再由外部的财富和其他物件如名利地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由此便可以发现一个更美的自己。如果他仅仅凭和自己相处,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富有和富足,那么,他就接近找到真正的生命的财富了。
这个生命的财富,我称之为生命的完整,亦称之为生命的丰盛和自由。
7
失去是一种痛苦。但同时,也是一种馈赠,是新生的开始。
财富的失去,和婚姻的失去,爱情的失去,事业的失去,健康的失去,所有一切包裹在自己身上东西的事物的失去,本质上是一样的。
一个人在初尝失去的苦痛时,会悲伤,会难过。但当他最终从这种苦痛中走出时,他可能会有两个结局,一个是带着伤疤重新走入原来的生活,那这个失去对他就没有带来真正的意义,不是一个馈赠,而是一个伤痕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但他也可以走入另一个结局,就是当他了知到他的这种失去,并没有让他失去自己的完整,他不再依赖于外部的种种事物而存在,他仍然是一个完整和全然的人,他可以在孤独中前行。这样他就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一条自我觉察和觉醒之道,走上了真理之途。他终将寻获生命的真正的甘泉,获得生命赐予的最高财富。
8
当一个人拥有财富之时,他就应当看成已经失去了。拥有就等于失去。这样一来,他就真正看清了财富的真相。他就不会再落入财富的羁绊之中,从而获得了自由了。
就如同一个人拥有生命之时,就应当看成生命已经失去,死亡已经来临。当他向死而生的时候,他就获得了生命的自由。
一个人应该去追求这样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至高的财富。
2018/5/29,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