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故事,旅人甲和旅人乙困在了沙漠里,顶着烈日走了好几天,食物和水也都吃完了,正当他们饥渴难耐之际,发现了一处废弃的泉眼,泉眼虽然没有水渗出但周围都是湿润的,旅人甲欣喜不已,他说:“这下面一定有水,我们有救了”,而旅人乙却说:“都不见水冒出来。”旅人甲又说:“泉眼都是湿的,一定会有水,我要挖开看看。”旅人乙回答:“没有工具怎么挖?挖出来有水了也不够我俩喝。”
同一个泉眼,为何旅人甲看到了希望,脑海里蹦出来是解决方法,而旅人乙看到的却是层层阻碍。
这就是思维模式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思维模式对我们产生两个影响,先带来情绪,然后触发行动。旅人甲的欣喜是情绪,挖开是行动,内在思维模式就是积极行动派,心理学上称为:成长型思维。而与之相反的旅人乙被称为:防御性思维。
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
人在生命之初,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每一步成长都仰赖于养育者。也因此,孩子的依恋感,安全感来源于养育者的态度和行为。
有的养育者,情感上给足孩子接纳和肯定,行为上给足孩子探索的自由,把挫折和困难当做有趣的挑战,等孩子长大后,与世界互动的模式就是成长型思维;
而有的养育者,忽视对孩子情感情绪上的接纳肯定,在孩子本该与世界互动的时候,多方阻止。
当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地上的时候,“你看,我说帮你拿着,不听我的吧”,在孩子想要把秋千荡的更高的时候,“下来下来,荡高了摔跤怎么办?你走路都总摔跤,你不行的”。
长期下去,孩子从养育者这里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不行,我没有能力,世界是危险的。面对问题的时候,焦虑又逃避。从而形成另一种思维模式:防御性思维。
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与生活有正面“刚”的勇气和行动力,一旦认准一件事情是有可能成功,接下来就总是想办法,主动做选择,付诸行动。
电影《律政俏佳人》的主人公艾丽,就是成长型思维的绝佳典范,她漂亮时尚,贵族出身,男友相貌英俊,生活顺风顺水。
但在男友考上哈佛法学院后,美好截然而止。原来一直以来男友都嫌弃艾丽肤浅无脑,男友觉得只有一同考入哈佛的旧情人才配得上自己。他提出了分手,头也不回的走了。
艾丽虽然心有不甘,但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下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考入哈佛大学!挽回男友的心。
周围人都觉得她疯了,艾丽并不理会,她重新打开书本,夜以继日的学习,最终如愿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律专业,成为了前男友的同班同学。
但问题才刚开始,严肃古板的法学院教授和同学们,对这位时尚漂亮的美女充满了偏见。
教授第一节课就把艾丽轰出了教室。
为此,艾丽再次拿出考大学的热情和用功,苦心钻研法律知识,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实习的时候努力为每一个案子奔波,最终用实力和认真击碎了别人的偏见,成为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代表。
你看,艾丽的底层操作系统就是成长型思维,不设限,遇事就想办法解决,并为每一个选择付诸实际行动。
面对人生的重大事件,比如高考,转行等,成长型思维能够指引我们创造奇迹。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常在书里谈到当年的高考经历。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他只考了全班29名,这个成绩上一般本科都有点悬,他着急了,下决心努力学习。
从最差的化学开始,他买了一本化学题集,一个学期后把题集都翻烂了,化学成绩也一飞冲天,考到年级第1名,总分11名。
高三开始,他针对自己的弱项,制定了严苛的学习计划,连最发怵的英语都被他攻破,最后高考创造了奇迹,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另外一个大家熟知的企业家,褚时健,单凭一己之力把濒临破产的卷烟厂做到亚洲第一,已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在他出狱后,年逾古稀之际,他断然拒绝各大卷烟厂做顾问的邀请,下了一个惊人决定,跑到山上去种橙子。
零经验,不要紧,主动向人请教,零基础,不要紧,买书来钻研果树的养护知识。每走一步,都是新的。每走一步,都像是人生才刚开始。直到去年,他离世,他种下的果树上硕果累累,他留下的褚橙,成为了一个创业神话。
防御性思维
世界在不停的变化,我们的经验也跟着不停的变化,而防御性思维的人最害怕变化,他们头脑里常见的三个信念,“我做不到”,”我应该“,“再怎么样都没用了”,把自己僵固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里,尽一切可能回避生活的伤害和挑战。
回首读书生涯,我想起一个初中同学,他深受防御性思维之害,以至于最后无缘大学。初中的时候,他成绩优异,常年霸榜前三名,他也很聪明,我不懂的题拿去问他,他准能解开。
后来我们一起升入同一所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他落到了三十几名,从来没有考过这么低的名次的他,变得郁郁寡欢,一蹶不振。当时我们关系还不错,就安慰他:“一次考试证明不了什么,下次好好考。”他却回答:“我以前是第一名呢,这下考这么差,太丢脸了,别人该怎么看我。”
而是事实上,别人并不在意他考差考好,而他为了躲避大家的目光,坐到了最后一排,高中三年再也没好好努力,高考完后,连最差的专科都没考上。
这个原本很聪明的同学,他思维里有一种应该信念,“我应该是第一名,我必须是第一名”。一旦掉落到三十几名,信念就被击碎了。他无限放大一次的挫折,把挫折想象得无比巨大,还没战斗就认输了。
防御性思维的人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看似也和常人一样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但其实他们努力的动力是维持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这个同学认为,考砸了,别人就会认为他变差,就不再认可他喜欢他,那他再努力也维护不了这个形象了。
一件事情在他们眼里,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做成,说明自己能力不够,那就干脆放弃努力。因为不努力也不会失败,而努力了还失败的话则根本承受不了。
在真实的世界里,现实与理想总会产生差距,人生也总是起起落落,我们是活在过程里,而不是结果里。
破除防御性思维,进化成长型思维
既然防御性思维处处阻碍我们的进步,那要如何才能破除它呢?
我们先来谈一个关于“改变”的议题,现在大家每天都在看很多励志成长文章,有没有发现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套路,就是先夸大问题的严重性,给人制造一种不得不改变的焦虑感,以获得改变的动力。
比如,人为什么要变得自律?因为现在不自律啊,不自律就是一个问题,不自律让我感到焦虑,日思夜想,要想办法消灭掉不自律这个问题,于是,列了一大堆计划,早起读书,跑步,背单词,戒掉游戏戒掉奶茶,但是没几天,等不自律的焦虑感没那么强的时候,计划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你看,读书,跑步,背单词,生活变规律这些都不是我的目标,我的目标是消灭不自律,让我不再焦虑。
这就像拿根鞭子赶马,鞭子甩起来,马儿就向前跑几步,鞭子垂下去,马儿就慢了许多,甚至停下来。这样的改变是无效的。
那么什么样的改变是有效的呢?
举个不太恰当但又挺恰当的例子,看过训狗没有?训狗的人要让狗完成一系列动作,最好的方法是,拿块肉在狗鼻子前面晃荡,这块肉是狗的欲望,是狗的信念,是狗生最大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别说做几个动作了,就是来个后空翻都不在话下。
这就是持久改变的动力。欲望,目标,热情,追求!
如果你是防御性思维模式,请你认真想一下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往何方?
不要笑!这是三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我的脾气,性格,兴趣,品质,缺点分别是什么,我向往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第二个问题,我来自哪里?
我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我的养育者如何影响了我?我被过往哪些的经验和认知束缚?我曾经历了哪些成功和失败?
第三个问题,我要去往何方?这样不完美但依旧很棒的我,未来渴望成为的样子是什么?我是追求卓越还是喜欢平淡?我是向往富足还是清心寡欲?
看清自己并不容易,但却是成长的转折和契机。
生活也不是美好的乌托邦,向往的人生和现实的距离一定有一大截,不要悲观,先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这距离到底有多远。
再想想,现实情况中,我能创造什么样的条件,一点点去缩短这距离。记住,是创造条件,没有钱但是想去旅行,那就先卯足了劲挣钱;英语不流利但想出国留学,那就打开单词书;没动手写过几篇文章但是想成为作家,那就先提笔写。
在缩短梦想距离的这路上,一定还会发生很多不可控的意外,这个时候,不要乱了阵脚,记住,控制我们能控制的部分,客观发生的无力扭转的事情,去接受。然后把注意力放在能控制的事情上,继续迈开步子走。
就像马克吐温说过的那样,跳舞吧,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吧,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吧,像无人听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