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淼淼
前几天和班上一个男生QQ聊天。他最近在一个网站上日更小说,阅读量已经突破两千了。我看到消息后很诧异:“你怎么做到的?”
他回复:“也没什么,我才日更没几天。”
顿了顿他又发消息过来:“淼淼啊淼淼,我知道我们班上就你写作最好,您这尊大神一定要保佑我坚持日更更完这部小说啊……”
……年少轻狂如他,我想起了我一开始日更的那段日子。
第一次听说简书,然后对里面的文章萌生兴趣“这我也可以写啊”,认认真真地为自己取了笔名“余淼淼”,再然后诞生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如果可以,想和你聊聊我自己》。在现在的我看来,却是苍白,无力,不堪入目的。
还好,我第一次收到了其他人的喜欢。一热血澎湃,又打算日更了。
——日更一两天还好,可我好像只是三分钟热度。发现素材越来越少,想说的话越来越空洞。我真害怕我坚持不下去。
我认真地在手账上分析,自己现在有三种选择:
一、停止日更,转而靠灵感写作,想写再写;
二、报名写作培训大课,系统性地学习如何日更;
三、继续靠自己日更,实在写不出就写书评。
我又继续分析:
以我对自己的了解,靠灵感写作很容易成为自己不再写作的借口。自己本来就是三分钟热度,再“靠灵感”,对我来说就几乎算是放弃写作了,不行。选项一排除。
如果要报名写作大课,起码要花几十到几百块钱。我是个初中生没这资本不说,每天晚自修回家日更就已经很困难了,根本没时间培训。写作大课对我来说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可行性较小。选项二排除。
这样看来——我告诉自己——我只有选项三可选:继续靠自己日更。
难。喜欢数寥寥无几,日更四五天之后才有第一个粉丝。
多亏自己只是个学生,有自己年少轻狂的底气,有源源不断写作的精力。为了使自己不懈怠,我还给自己定下目标:日更不可以少于一千字。
我很认真地写,每个字都带着底气。
自己的成绩也从来没有因为日更而下降过,做自己喜欢的又有益的事,毕竟没多大伤害的。爸妈没理由拒绝我。
现在还总是问问自己:“你坚持日更了吗?”
——哦,自己只有在期末大考的那两天断了,其他日子一直在日更。可喜的是,我的粉丝数像蜗牛一样向上涨,虽然慢了些,但是毕竟在涨啊。
今天粉丝数终于破百。
写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仿佛笔一遇到纸就有千言万语要喷涌而出似的。
好几次都为自己当初不放弃日更的决定而感到暗自欣喜。
前几天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
请以《真的不容易》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我写,女性做真正的自我不容易,议论文。“在大风大浪中,她们不仅需要清楚地知道航向、风向、目的地,更需要的是一份执着,一份坚守。不论转弯还是直行,她们都应该逆流而上,朝向生命的福祉永不停息。她们都知道这如登天般艰难,可是她们真的做到了,并且做成了女性中的掌舵佼佼者。”
日更也是如此,难道不是?简书人气作者怀左同学在简书坚持创作一年,收获十多万大学生粉丝,签约、出书。
我羡慕他,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的成果,更是因为他日复一日长期保持的对写作的热爱。我想,如果我对写作的热爱多一点,再多一点,我一定也可以。
我不奢求能写出爆文或是依靠写作赚大钱,我告诉自己,我现在只想达到“与简书签约”这一目标。
我知道现在是简书“改革”的时代,新的旧的作者面孔换了一波又一波,以前日更的朋友“倒下”了,又有新的日更的朋友开始……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而日更于我,却始终不会变的。
我在自学的心理学中看到过,说神经元时刻都在努力地记忆我们的行为。行为联系重复到一定程度,会形成模式,永久储存在我们的基底神经节里,这便是习惯。
我一开始日更的时候,每天都烦恼纠结应该写什么、应该怎么写,可渐渐地把日更当做一种习惯的时候,每天都会习惯性地想好今天要写的内容。从来都不慌不忙、不紧不慢。这样真好。
有一天我会不再需要逼迫自己日更,到那时优秀会成为我的习惯。
我必须感谢我年少轻狂的莽撞,是它给了我源源不断写下去的动力。
我们班上那个男生到现在还在更文,阅读量在一点一点蜗牛般地上涨。
我也一直在日更,坚持写作。
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