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离开的人有很多,我对蓝洁瑛的印象,可能仅仅停留在大话西游里的蜘蛛精,她的好看,留有锋芒。
然后,她的死公诸于世,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在最后的日子里凄苦,孤独。但是我知道,每一段疯狂,背后都有一个理由。
我想聊一聊创伤,其他人难以感同身受的创伤。
不知道传闻是不是真的,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被性侵,被欺辱,被雪藏,但是,她一定经历过一段,不被人理解的,孤立无助的时光。而长时间的绝望,可以使任何凡人疯狂。
我不想谈论施暴者与被害人身份的推测,我想试着从心理角度谈一谈,荡妇有罪批判与群体性恶意。
首先,必须阐述的客观事实是,在法律层面,性侵案件的界定是很困难的。因为回顾事件发生时,当事人是否出于主观意愿,该尺度很难界定,人心是可以变化的,证据链很难完整地呈现。
加上,自古以来,在社会文化影响下,女性很容易自身携带的,道德羞耻感,以及在男权社会群体中长时间形成的,潜意识里的物化与自我物化特征。
原始的生物性缘由也许是,在社会群里中,雄性生物想要更好地控制雌性生物,使其对其保持依存,不脱离,从而保障自己的子嗣不会丢失,而所使用的精神控制方法。
这是一条不知不觉地,跨越亿年地,潜移默化地,戴在女性心理层面的贞操带。当然,获益者并非女性自己。然而,却存在于社会的集体潜意识中,延续繁衍,就连女性自己潜意识里也早已默默接受认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明明是被强迫的受害者,却会主动地想隐瞒真相,并且真的觉得自己很羞耻,觉得自己有错。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出轨行为,女性小三更容易遭到世人批斗,身败名裂,而男性小三却可能会被拍成【泰坦尼克号】,成为浪漫的经典。
规则与文化,其制定形成的过程,其实一定是有利于当权者,有利于强势一方的。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成为大家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正确的集体无意识。所有人,所有文化,都是这么一点一点地,被教育出来的。
但是,这个时候,也许我们可以试着跳脱开,习惯性思维与直觉感受,捡起质疑的眼光,停下来,放下思维定势与标签,客观中立地,不急不缓地,深入进去,看一看,想一想。
关于出轨这件事情,我一直试图理清的思路是,违约的,明明是有婚姻协议的一方,而另外一方,其实是没有签过任何协议的,属于自由人,他/她所涉及的也许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会造成不良后果,但是在当今社会,并没有谁有必须保持君子的法律义务,一切都是自我约束的结果与自制力支持下的选择。法律管不到所谓的人品,它作为社会的一个管理工具,只看结果。不过,关于君不君子的人品拷问,其实在排队买票和地铁抢座的时候,一样也是可以考验自制力与自我约束能力的。
而关于勾不勾引的举动,我表示,难以取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一段关系,如果没有得到双方的允许,是不可能发生连接的。而且,不作为不主动,也是一种会造成后果的选择,因为,他没有阻止,也就是,他被动地认同了。这和主动去追求的本质区别,除了更懒一点,别无其他特别之处,也无法成为其被免罪的理由。
而倘若在一段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事先约定,为open relationship,那么婚后无论找小三小四小五,其实都不违约,三者四者都能保持君子。
但是,一旦签署了一对一的婚姻协议,且协议生效,那么,违约的一方才应该付出代价,为其不成熟的自制力,承受使这段关系产生信任危机的代价。
一段关系,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彼此信任,而信任光洁无暇,一旦出现裂痕,即便去修复,只能后续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代价被改善,但再也无法回到最初的完美无缺。
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与代价,只是很多人在情绪作祟的情况下,自制力失守,理智力掉线,还来不及作出更深入的思考,身体已经很诚实地做出了行动。
回到之前的道德鞭笞习惯。人类会习惯性地选择,自己已经习惯的经历,然而习惯的经历,却未必是对自己真正好的经历。如果无法分清,自己真正喜欢的,真正认同的感觉,还是只不过是自己习惯的,熟悉的感觉,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沦陷于不断犯类似错误的死循环里。弗洛伊德所讲的,强迫性重复,我想也是与之相关的。
打破强迫性重复的方法,还是觉知,认识自己。
所以,回到现实场景中,一些情景里,也许我们会发现,条条框框的法律无法决断的事情,也许,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的方式,则是可以做出判断的。
在一段已发生的关系中,如何判断,女性是否出于主观意志还是由于外界强迫?
法律条文确实很难定义。因为单从逻辑与客观证据链,来推断事实,是很有局限性的。
可是心理上判断一个人愿不愿意,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抛开刑事处罚不谈,单单来判断事件中的当事人是否是出于情愿的,这是我们可以讨论的部分。
根据蓝洁瑛的经历,哪怕是非心理专业人员,也可以做出判断,她不快乐不情愿,甚至,存在着未治愈的创伤。
一个美丽的人,沧桑如此,面容的改变也足矣证明,她过得有多么艰难,令人唏嘘。
而在类似事件中,很遗憾的是,不仅存在涉事者对其侵犯所导致的直接伤害,更多的是之后的,来自公众的不理解,来自流言的恶意,没有足够支持的无助感,长年累月所累积出来的绝望,这种慢性伤害才是致命的。
这就是来自群体的恶意。它因为存在匿名性,因为有身处群体中的安全感,而很容易滋生呈现得肆无忌惮。其归根结底,一部分也许真的是道德唆使下的批判心理,然而,更多的部分,却不过是为了满足看客的自我发泄,发泄自己的嫉妒与不满,或者,彰显自我道德优越感。
美人往往更能引发嫉妒,因为她的美貌往往可以让她占有更多的资源,而资源的不平均,是嫉妒滋生的源泉。这也就是为什么,美人落了难,更容易引发众人的欺辱,名人做错事,更容易被众人口诛笔伐。大部分人,义正言辞去批判的人,也许并不是真的为了当事人好,而是潜意识里,为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而已。
回到愿意与不愿意的界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种当事人主观感受的界定,与两者间的关系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即便是男女朋友,夫妻之间,在某一些时刻,都是有可能存在不愿意的主观感受的,而这时候,另一方如果没有尊重其主观意愿,而强行进行性行为,也许在法律层面上,无法判定为强暴,但是,心理层面上却很容易表达,这是在制造创伤。相爱的人是不会故意给对方制造创伤的,以及,当无意间制造了创伤,在觉知后,是应当会想去道歉的。
所以,事件发生后,没有道歉,没有具备依据的澄清,才是恶意的关键。因为坦荡的事实,逻辑是很容易被解释的,而想制造谎言,才需要不断地掩藏信息,模糊界线。
所以,这个大佬,要么智商有问题,要么道德有问题。
鉴于大佬其余行为作为参照物,且鉴于其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专业的公关团队,我更倾向于觉得,是后者的问题。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因为懂得,所以我是不会再去看此人导演或出演的任何电影的。纯粹出于个人主观的道德洁癖倾向,以及,本身对他的容貌长相还是比较嫌弃的,所以,还是不要勉强自己了吧,更何况,他的专业辩护团队并不缺乏资金支持。
以及希望,下一次,当可能造成创伤情况发生时,当事人可以更早地寻找更好的支持对象,或者寻求专业的咨询协助。如果当事人由于创伤的发生而无法作出理性判断,希望那一刻,周围的人可以足够敏锐,足够善良,足够主动,觉知到她无声的求救信号,帮助她寻求,理性的,客观的,专业的帮助。
以及,觉知到自己对他人,出于自我满足的道德批判行为,及时制止,觉知到自己可能好心办坏事,及时调整,觉察到来自群体恶意的蔓延与滋生,于是,你需要鼓起一下勇气,做那个,敢于说出,国王其实没有穿衣服的孩子,来打破群体的坚固惯性。
这就像是鲁迅先生说的呐喊一样,其实并不一定需要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产生作用,那些人是不是其实一直只是在装睡,但是至少,看到的人们,听到的人们,都会在心里,无论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被偷偷地种上一颗种子。这就像是一场潜移默化的催眠,而善意的意念,是可以通过不经意的重复,被加深被具化的。
我相信,这个世界,根据质量与力的守恒,没有无缘无故消失的力量,它总会以在将来的某一时,某一地,某一个场景中,又体现出来。没有徒劳浪费的经历,只是,子弹总喜欢多飞一会儿。
只要这颗种子,它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某一刻,某一个人的心里,发芽了,并且激发了有建设性行为。那么,所有的努力,都会是值得的。
渺小如我们,也许无法改变这个庞大的世界,也许无法改变亘古的集体无意识,也许无法与现行的规则与法度抗衡,可是,我们可以努力地去成为真正想要成为的自己,埋下也许可以起到作用的种子,然后安安心心地,坦坦荡荡地,真的有资格地,等着它们有朝一日,可以发芽,生根。然后很多年以后,也许它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对这个既充满冷酷,又不乏可爱的世界,起到那么一点点的积极作用。
一个充满随机性与未知性的奖励,难道这不有趣,不迷人吗?
我想,这种成就感,会比单薄的批判,更美妙,也更有可能接近高峰体验吧。
某石
201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