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意外而难得的机会,有幸入选“了不起的匠人”手作展的志愿者,恰好前一晚看了好几遍王震华老师制作祈年殿榫卯模型的视频,同样学过机械,深深地被震撼。第二天来到美术馆没多久,就见到了王震华老师本人,忍不住跑过去围观。虽然作为志愿者不能帮忙也不能碰零件,但在一旁听王老师细心地讲解,看王老师小心翼翼地耐心拼装自己的作品,也挺惬意。
王老师的这件天坛祈年殿的模型,一共有7108个零件,全榫卯结构,不用胶水,无需编号,像真正建房子一样,遵循力学原理搭建,每个部件都可拆卸组装。这种完全还原土木结构的微缩法,是东方建筑体系中的精华。
榫卯被称作红木家具的“灵魂”,木构件上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卯眼,简单地咬合,便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86年王震华老师在北京工作期间,游览天坛祈年殿时被深深的震撼。祈年殿一共有37根柱子,外屋檐12根柱子代表12个时辰,第二圈12根代表12个月。这两圈就代表了24节气。再加4根经柱28,是28星宿。28星宿再加8根铜柱,是36天庚,最后一根柱子,在宝顶里面。如此雄伟的建筑,让王震华先生当时下定主意,60岁之前一定要完成祈年殿的微缩模型。
王老师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一年出一版,前三个版本的祈年殿都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机械出身的他对零件的尺寸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相同部件的大小都不能有丝毫差别,这样才能做到零件不编号,可以任意拆装,现成的仪器实现不了,便重新改造了几台二手设备,将误差缩小到了0.02毫米。在三年的时间内,王老师用二手钢刀打磨了300多件特制刀具,最细的到头仅有0.8毫米。这些特质刀具不仅仅对刀的精度有很高的要求,还要考虑可靠性问题。打造出一把一模一样的刀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打造两千个零件,做完1800个的时候刀断了,那这1800个零件就都报废了。为了避免前功尽弃,刀具的耐久性一定要达到王老师的标准。
在青浦区租了一间民房,他在创作的时候不能有任何事情干扰,一年只休息四天,没有一分钱收入,但他却一个人在工作室里坚持了五年,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件及其精美的作品。模型运过来的时候,底座都是拆开的各种零件,王老师和助手花了四个小时,终于把底座拼好,由于场馆内一直有很多工作人员来来往往,王老师不放心,一直守着祈年殿守护直至凌晨四点。上了年纪的夫人也一直陪在身边。
开展后,王老师的祈年殿模型果然成了游客们关注的焦点,王老师虽然已经年迈,依然像我们志愿者一样精力充沛地给游客们讲解,一遍遍介绍榫卯结构,希望能有更多地人了解古人智慧的结晶。
第一天的志愿者培训结束后,坐地铁回家,恰好路过天坛东门地铁站,看了看时间,五点,也许关门了吧,也许还没有,我决定下来看一看。
天坛公园还开着,但里面的景点已经关门了,由于比较晚,园区里没有多少游客,反倒给这些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份宁静祥和的气息。隔着高强,远远地望着祈年殿,还是不由地被震撼。
祈年殿,是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王老师到了快60岁的年纪,自学CAD,同时查阅了不少前人的著作,如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据王老师说,祈年殿的特殊结构,能有效抵抗地震时额横向切应力,给游客们介绍祈年殿时也不住地感慨古人的智慧是很伟大的。是啊,无论是建筑还是博物馆里珍贵的器物,其背后都蕴含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和辛勤的汗水,可又有多少人能像王老师这样用心去专研,去继承和珍惜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呢。
不知不觉走到了斋宫,《国语·周语上》记载:“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 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首先要到斋宫斋戒沐浴。斋宫实际就是一座小皇宫。斋宫位于西天门内南侧,坐西朝东。按照明清两代帝王的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不沾荤腥葱蒜,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事,不吊祭,不近女人,多洗澡,名为“斋戒”,又称“致斋”。
几百年过去了,北京经历了由繁华到屈辱到再度发展,现在是被雾霾笼罩的繁华拥堵大都市。而这座斋宫,却一直安静地藏在天坛里,不被打扰,也不像故宫博物院那样永远有万千游客去景仰,纵使外面的世界千变万化,它依旧保持这样的清净,甚至连围墙上的乌鸦,都和当年一样。也许古代的帝王只有在这里吃斋时,才能真正享受不被外界打扰的宁静,才能真正地面对自己,面对宇宙,回顾一生的作为。耳边声声乌啼,没有游客拍照,也没有任何车马喧闹,第一次,在游览古建筑时,让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置身清代宫廷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