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认知,黑白决策——这是罗胖在60秒语音里提到的一个概念,乍一听,不明觉厉。什么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呢?
认知能力越高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就越是灰度,即不黑不白的。比如一个高水平的经济学家,是不会动不动就做明确预测的,反而是低水平的人什么都敢说。但是一个人想要生活的好,事业好,每天面对的其实是大量具体的决策。决策是不能灰度的,必须在两难中坚持拍板,非黑即白。所以叫黑白决策。
举个栗子吧,看天气预报,预报员会说明天降雨概率80%或者30%,这就是一个灰度认知。但是作为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想知道的是明天会不会下雨,我出门要不要带伞,你看,这就是黑白决策。
的确如此,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决策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罗胖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他有次去参加一个美术展,认识了吴洪亮,他是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长,也是齐白石研究会的会长,是国内研究齐白石的大家,罗胖就问他现在齐白石的画作价值上亿,平时会不会帮别人鉴定真伪?吴洪亮说他从来不干这个,不是因为他清高,而是他觉得自己真的干不了,因为去看画的时候,他只能告诉人家这个画有七分像是真画,但是买画的人是要付出上亿人民币的,这“七分像”让人家如何做决策呢?买对了,皆大欢喜;万一是假的,这个损失谁都无法承担。你看这就是典型的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很多财经记者采访了无数个创业家,在创业方面的认知肯定也积累了不少,但是你让他自己创业试试,还真未必能成功。
今天早上刚听了李翔商业内参中讲的如何让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形成习惯的音频,形成习惯的前提有两点,第一对产品的使用是高频刚需的,第二,对产品有可感知的用途。即明确知道这个产品和其它产品有哪些不同,这个产品有哪些好处。另外还提到一本书《上瘾》,书中提到了一个上瘾模型,包括四点: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谢和投入。
简单解释下,触发就是通过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来引发用户的关注,用户产生动机的关键是内部触发。 要想产生内部触发,需要去满足或迎合用户的某种情绪。比如,负面情绪就是一种强大的内部触发。中国互联网界很多产品经理经常讲,做产品就是在研究贪嗔痴,就是这个道理。孤独可以触发用户去使用社交网络;无聊能触发用户去玩电子游戏;压力过大可以触发用户去电子商务网站买买买。 所以,从电子邮件到Facebook、微信,都是成功的习惯养成型产品。用户不断地刷邮件、Facebook或微信,可以逃离眼前的现实,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行动的核心动机是把握住人们内心中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追求希望,逃避恐惧;追求认同,逃避排斥的心理。推特联合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曾经说过:“选取人性中的某种欲望,最好是让人魂牵梦萦的一种欲望,然后利用现代科技满足这种欲望。”有了欲望,就有了动机。产品能满足这种欲望,就有了成功的前提条件;
多变的酬谢包括社交酬谢,猎物酬谢和自我酬谢。比如在网络游戏中,你打怪升级,驰骋疆场,不仅获得了心理上的成就感,系统还会赠送给你武器和金币,让全服的人知道你很牛,还可以去更高级的地图继续打怪,从而获得更多的酬谢;
投入是指用户投入时间,精力,情感甚至是金钱,让用户形成习惯和依赖性。心理学上有个“宜家效应”,宜家会让顾客自己选择喜欢的家居产品,自己下单,自己去仓库根据清单拿货,如果你想自己组装,完全ok。因为用户参与并投入到全过程中,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喜爱。所以宜家家居风靡全球。
你看,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对上瘾模型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是你现在敢说我要自己亲手做一款产品吗?相信大多数人是不敢的,做与不做中间横跨的不仅仅是认知,还包括很多,比如资金,时间,精力,人脉,市场容量,用户需求等等很多方面。所以说,有了认知,能否决策还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可能会说,既然如此,有了认知还是不敢决策,那认知升级就没用了吧?其实不然,学习并升级自己的认知是让我们在面对决策的时候不必害怕未知,不必殚精竭虑,不必杞人忧天。所以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学什么都有用,但是无论你学到什么都不能保证你一定可以成功。
201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