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停止,就不会碰上危险;这样可以保持长久。
解读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这一章老子的写作手法比较犀利,开门见山直接从人的生存主题开导。人对名利、生命的固有意识很难转移或动摇。
生活就像一张虚拟幻化的“网”,错综复杂,令人了无头绪。一旦迷乱其中,会徘徊于纲目之间,很难做到纲举目张之井然,无法抉择蜕变的出口。
诚然,在虚名、财富、生命之间孰轻孰重,不用说便会心照不宣。古人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漫漫人生途中,倘若名利、权势一旦降临在自己头上时,处惊不变者能有多少?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究竟的考验。
大多数人被那些虚妄的身外之物引诱,一时间把自己的安危、身体、生命都抛之脑后。误以为那些虚名、财富是真实不变的东西,结果被事物之表象所迷惑,甚至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被成为阶下囚而千夫所指。
有些智者一针见血地道破了那种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告诫世人说:“原本束缚你的并不是一切显现的东西,而是你对那些东西的执着束缚了你自己。”可见,这就是无知与偏见让自己作茧自缚的结果。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一种事物爱得太深,就会忽视其他事物的存在;储藏收敛的太多,舍不得与人分享、交流,只是孤芳自赏,闭门造车罢了。觉者曾有言:“聚财、守财、失财都是一种痛苦”。其中的法义,需要咀嚼、回味、体验、了悟。
仔细想来,患得患失是人之常情,只是斤斤计较于得失之间,也是一种无形的桎梏。老子提醒世人,面对生活中的得到与失去应持有一种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否侧,最终伤害的是自身。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诚然,知足者无争,无争者无辱;知止则早退,早退则不衰。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发展极限,一旦逾越就会适得其反。有句话说:真理再向前跨出一小步就是谬误,其中深涵哲理。
事实上,人不能贪得无厌,而要懂得急流勇退。像历史故事中的范蠡、张良一样至一定高度就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死于非命。
老子并非极端遁世之人,他不反对人的基本需求,只希望世人在名利、权势之前不要迷失了自己,时时、处处,长忆知足常乐,知止不衰之道。如此处事,才能活得豁达和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