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培养的优秀,父母不一定就幸福。我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现在已退休在家。每年过年时,他们老夫妻两人基本上都要抱头痛哭一场。唯一的儿子在北京某国字号大学当教授,但基本上不回家过年。看着别人家热热闹闹,他们家冷冷清清,菜也懒怠烧,因为烧了也没人吃。
他们的儿子,是我隔壁班同学,真是异常的优秀,天赋异禀一样。从偏远农村乡镇初中,一直读到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再到北京国字号的“中国某某大学”任教,非常牛叉。
当年,我们就读的是偏远农村乡镇中学,学校硬件条件差,师资薄弱,学生来自农村,质量都比较差,读书成绩好的没几个。我那隔壁班同学,因为其父亲是学校老师,从小家教还不错,父亲熏陶之下,兼之遗传基因好,从小学就开始表现出读书的苗子。
但他读书不算特别刻苦,甚至有点皮,90年代的初中学生,基本上没机会接触到手机。那时,他却迷恋武侠书,什么金庸、古龙的小说,几乎看了个遍。还经常在课堂上偷偷的看,书几次被老师没收,甚至他父亲几次冲进教室亲自抓。
但他的成绩就是好,我们学校初中毕业,别人考上一个普通高中就不容易了,如果考上县城的重点高中,几乎已是全家烧高香。但他却一举考上了温州中学,温州最好的高中。这事在当年轰动了全镇,乃至全县。
后来他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再到北京大学研究生,再到中国某某大学任教。他一直是别人口中提到的优秀孩子。就是这孩子性格有点点跟别人难融入,也许是孤傲,也许是读书读傻了,人情世故不算太精通。
现在他在北京工作,很少回家,有时一年一次也没有。回到老家,基本也呆在家里,跟亲戚和隔壁邻居也非常少接触,碰见了也只简单打个招呼,没有话题说不起来。不知是他大城市生活的人,跟乡下人有了见识的隔膜,还是什么。别人见了他,觉得是大都市的大学的老师,也自惭形秽,找不到话题跟他说,就像闰土见了阔别的鲁迅一样。
我那老师,现两夫妻在农村乡镇生活,有退休工资,也动手种一点蔬菜,在经济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唯一的儿子离得远了,日常难以见到。到了晚年,未免觉得又点孤寂。
特别是他儿子,现在40多岁了,还没找女朋友,还没结婚,自然也没有孙子可以让爷爷奶奶抱抱。所以孩子事业发展的不错,但就是觉得家里冷清。他儿子,也跟我们振振有词,说他们学校很多教授60岁才结婚,这很正常,所以他一点也不慌。做为父母的可就不这么想了。他在饮食上几乎清教徒一样,不吃一点荤食,就是饺子中的肉也不吃。
比较牛叉的人,估计总跟别人有点不一样的。就像北大的韦神一样,矿泉水配白馒头,但不耽误他的厉害。只是更多的家长,也许希望孩子优秀一点,更喜欢孩子像普通人一样,什么时间就该干什么时间的事,比如读书时,就好好读。工作了,就该及时成家及时生孩子。不要因为工作啊,事业啊,丢了平常的幸福,更希望能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