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接儿子放晚自习,打开车门,头有点晕,一股刺鼻的烟味直面扑来,刚才之前,孩子伯伯用车去学校看女儿了,他在车上抽烟了。
此时脑袋立刻就想冒出来这样一句话,“怎么搞的,又在车上抽烟,这么多烟味”。
当时旁边没有人,如果爱人或者孩子在旁边,我嘴巴里肯定会说:“你看满车子都是烟味”我以前我跟爱人就这样说过。
“你看这个家里都是烟味”我们到孩子伯伯家,也经常听到嫂子说类似的话。
这句话,其实是个半截话,说的人并没有把真实的意思表达完整。
事实上,这句话完整的说法是:“你看这家里都是烟味,好讨厌,你能不能别在抽烟。”
说烟,其实是表达了对抽烟行为的厌恶,言下之意是要求对方不要抽烟。
我们的潜意识在指挥嘴巴说话时,有自我安全防范的意识,有考虑听的人的感受,所以掩饰了自己真正的情绪。
再次回放开车门的情景,我开始观察自己这句话背后的感受,车门一开,烟味传来,就是烦,觉得可恶,内心的感受就是,我好讨厌你在我的车上抽烟。
因为外在的亲情是不可以让我表达我的情绪和感受的。
所以只是浓缩了一句抱怨的话“你看车上都是烟味”
你看,其实是希望引起其他人的共鸣,
都是,背后是表达一份嫌弃
陈述有烟味,背后是希望表达一份不满,表达一份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交流的偏差,是因为我们说的人,掩盖了情绪和内在真实的感受,而听的人只是用耳朵听表面事情,并没有用心去和对方共情。
在语言表达的时候,我们经常都是说了半截话,只是陈述事情,压抑掩藏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与与感受。
由于我们说话的人,有时候自己看不见自己的内在感受和情绪,自己是分家的状态,完全受潜意识支配,所有说出来的话,自己在意识层面,都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是渴求什么。自己是不知道自己。
但是,即使意识不清楚自己需求,当对方开始回应我时,潜意识会在对方嘴巴还没有发出声音,就已经做出了判断,下意识的做出了相对的反应。
前几天,有位家人发给来一段话。
孩子和爸爸的对话,今天再次把这段话拿过来解读,我发现了我们孩子语言背后,掩藏着真正需求。
女儿:爸爸我觉这次化学考得还不错。
爸爸:多少分呢?
女儿:五十多分。
爸爸:那还不错啊(爸爸笑着说)
女儿:怎么说呢,我周围都考九十多分
爸爸:那卷子简单?
女儿:那你什么意思啊?!
爸爸:(又说错话了)
解读:
女儿:爸爸我觉这次化学考得还不错
(我【觉得】,事实上是孩子希望【爸爸觉得】,他考的不错。
因为他努力了,这次已经比上次考的好了,孩子的本能的是小小心翼翼忐忑不安,有讨好,希望爸爸认可,也希望逃避爸爸的指责,祈求爸爸不要有失望)
爸爸:多少分呢?
(多少分呢?疑问,爸爸没有听到孩子真正的信息传递,第一时间关注分数,没有关心人,爸爸把自己的期望,担心,不信任,掩藏浓缩在这句话中)
女儿:五十多分
(女儿陈述事实)
爸爸:那还不错啊笑着说
(【那还不错】,爸爸用了一个拖延的语调陈述事实,事实上是无可奈何的接受。
事实上爸爸并不满意。只是掩藏了真实的感受。
爸爸的注意力在分数上,没有看见孩子的人。没有对孩子付出努力品质进行认可,所以孩子不相信爸爸)所以孩子会接着说,其实在试探。
女儿:怎么说呢,我周围都考九十多分
【怎么说】我周围都考九十多分,事实上孩子是想表达【我想说】我周围都考九十多分,在给爸爸传递一份自己的不自信,需要支持。
羡慕别人考九十多分,自己不太相信自己,他在渴望被认可与帮助)
爸爸:那卷子简单
(爸爸内心和头脑分家,感觉不太满意,但是又不好直接说孩子。
那卷子简单,其实是否定女儿,卷子那么简单,你才考五十分)
女儿:那你什么意思啊
(孩子沮丧,最终没有从爸爸那里得自己想要的帮助,认可)
爸爸:(又说错话了)
······
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情绪!
我们总是听见语言、听不见情绪!
只有听见情绪,并梳理情绪,
才会让生命回归喜悦!
只有接纳情绪,并流露情绪,
才会让自己做回自己!
听话,听音,不仅仅是要听别人怎么说,更要听听自己的声音。
听话,听音,在倾听世界,接纳自己,打开自己;
听话,听音,在倾听的世界,接纳他人,包容他人。
生命的的和谐幸福在“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