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心理健康教师来说,这是让人十分难忘的时期。就在这几个月,来自中央各部门的多个文件指向于疫情的心理防护,许多心理健康教师也在这次疫情为提升大家的心理健康水平尽了很多力。甚至对于有些心理健康教师来说,平时感受不到自己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存在感,
不过,和其他学科教师不同的是,我们没有现成的资料,只能在借鉴中创新一些新的东西。虽然国家多个指导性文件指向心理健康教育,但具体怎么做,仍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琢磨,不断根据学生的需求去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可不仅仅是上课那么简单,它是整个学校系统运转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于今日出台的这份《给全国中小学校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不仅仅是给心理健康教师去指导工作的,更是让学校管理者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的配角工作,学生学习习惯、生活适应、学习心态、行为问题等,需要进行不断地训练转换。而学生人格的形成,是一生的课题。
鉴于此,笔者希望,虽然即将复学,除了要按照相关复学要求开展复学后工作之外,也要明白,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则万分重要。因为无论是《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我们目前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提升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是复学复课的首要任务
文件的第一部分,就是关于生活适应的内容。这么长的一个假期,学生已经习惯了在家的日子,突然回到了学校进行正常复课,学生的生物钟、生活状态、学习状态等,都要进行全面的调整。所以,预留适应期,提前告知学生复学后的课程表,引导学生“早知情、早安心、早准备”。
那么,生活适应,真的那么重要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如果一个学生的生活适应不良,那么他的学习状态也就难以得到提升。
如此,我们就要知道,“生活适应”到底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生活适应”是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由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社会适应,是指个体逐渐地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对于环境中的社会刺激能够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反应的过程。
为便于大家理解社会适应,我们以这次疫情为例,通俗地解读一下社会适应:
我们平时接受的是,正常上班上学,正常放学的生活状态,时间长了,我们就适应了这个过程。
而疫情的出现,我们不能出门,不能游玩,只能在家中自觉接受自我保护,出门还要带口罩。一开始,我们并不适应,但时间长了,我们慢慢地就适应了这样的情况。
但疫情总有结束的那一天,生活慢慢恢复正常了,可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却习惯了这样的日子,突然回到正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我们的身体反而进入到了一种新的不适应的时期。
笔者认为,专家组之所以把生活适应放在第一位,可不仅仅是“开展开学复课衔接工作”这么简单。
由于人的心理状态不一样,有的同学必然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
那么,社会适应不良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社会适应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不能与社会取得一致, 就会产生对所处环境中的一切格格不入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心理趋于异常。
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实现从线上教学到课堂教学的过度,真的非常关键。这不仅仅是注意力一个方面的问题,还包括从家庭到学校转换的生活适应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教育部会在这篇指导建议中,把“提升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放在首位。
复学复课是疫情结束后恢复正常生活的标志,学生的状态一时之间还难以适应,一定要把提升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作为复学复课的首要任务。
阅读教育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