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晴
AI的出现,让播音主持人无路可走。谁也不会想到,最先倒下的却是新闻主持人这个行业。杭州电视台,这次敢为天下先,过年期间首次使用了AI主持人播报新闻。相比于真人,AI主持人能够做到零失误,24小时不休息。他们不要工资,无需节假日,完全可以取代人,甚至比人更牛。
而且大概写手们要失业了吧。有人用DeepSeek撰写了个小说,竟然可圈可点,特别是构思竟然细致缜密,有人用DeepSeek给他老伴儿写了封信,居然也文笔流畅、情真意切,让人挺感动的。看来理工科写小说、散文也是很有优势,同时公务员的文字写作功底怕也是要面临不小的挑战了。
很多人现在非常焦虑,担心自己以后被AI取代,会失业。2025新年伊始,DeepSeek 凭借其强大的推理能力、实时动态分析及高效交互体验,迅速成为医疗领域的焦点。那么DeepSeek是否可能取代医生呢?
事实上AI非常有优势的,比如DeepSeek等AI系统的确能够为临床决策、科研探索、患者管理等多个方面提供高效支持,它可以成为医生的"超级副驾驶",通过输入患者病史、检查结果和症状,DeepSeek就能快速分析海量医疗数据(如影像、基因组信息、电子病历),能提供可能的诊断及推荐的进一步检查。特别是在医学影像领域展现出比人类更高的敏感度,例如发现微小病变或异常模式。这种能力可辅助医生缩短诊断时间,减少漏诊风险。
AI能基于大数据生成标准化治疗建议,同时结合患者个体特征(如基因、病史等),推荐最新的治疗策略、药物或联合疗法,提供个性化方案。在多学科会诊或疑难病例分析中,提供跨领域参考文献和指南。还可以降低人为误差风险,通过算法排除疲劳、情绪等主观因素干扰,AI在重复性任务中稳定性更高,例如药物剂量计算或常规筛查。
AI可以将专业的病理、治疗过程以通俗语言呈现,让复杂医学更易理解,方便患者理解并配合治疗。还可自动生成并个性化患者的随访提醒和康复指导。
除了在临床工作中为医生提供巨大的帮助,还可以在科研工作中进行文献检索与总结,针对研究课题,生成最新文献的核心要点、数据分析和研究趋势。并且做科研数据分析,整合多来源数据,协助分析疾病模式或患者预后因素。同时可进行论文撰写与润色,提供结构优化、语言调整和引用建议。当然在医学教学方面也展现出巨大前景,可以自动生成符合最新医学指南的培训课件,支持医务人员持续学习。
DeepSeek 在医疗领域的潜力已逐渐显现,未来将进一步助力医生应对复杂病例、个性化诊疗需求及科研创新。作为医生,我们积极掌握并应用这类工具,不仅能提升自身工作效率,还能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体验。让我们共同探索 AI 与医学的融合,用科技创新推动医疗事业向前发展。
然而AI也有局限性,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医生。医生与患者的互动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建立信任的过程。例如,医生通过握手感知患者心理状态,或通过细节(如口袋里的果冻哄孩子)传递关怀,这些“非科学技能”是AI难以复制的“人性温度”。
面对不典型病例或多系统疾病时,医生需综合患者社会背景、生活习惯等非结构化信息进行决策。例如,从特殊体味联想到代谢疾病,这种直觉依赖长期临床经验积累。
医疗决策常涉及生死伦理问题(如终末期治疗选择),需权衡医学、法律和道德维度,而AI无法承担决策后果的法律责任。例如,若AI建议导致医疗事故,责任归属难以界定。
未来趋势是协作而非取代。医生需掌握AI工具使用技能,将更多精力转向诊疗方案的个性化调整、患者心理支持及多学科协作。例如,AI处理常规检查后,医生可专注于制定治疗策略或与患者沟通预后。
在无法治愈的疾病面前,AI可协助优化症状管理,而医生则承担“摆渡人”角色,通过人文关怀让患者获得尊严与安慰,正如DeepSeek所言:“医学无法修改命运的剧本,但能让终章变得柔软”。
DeepSeek等AI更像是医疗领域的“导航系统”,能提升诊疗效率,但无法替代医生作为“驾驶员”的核心地位。未来的理想模式是“AI+医生”协作,其中AI负责数据挖掘与流程优化,医生专注于人性化服务与复杂决策,共同推动医疗从“精准”向“有温度”的更高维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