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玉随笔】特别记忆
堂嫂是生长在深山老林里的姑娘 ,为人憨厚善良 待人实诚 ,会做一种拿手一绝的烧饼 ,是我这辈子永远都忘不了的美食 。
习惯称呼她二嫂 ,堂哥 兄弟四个排行老二 ,他俩结合是天作之美 ,一个比一个憨厚,没心没肺的招人欢喜 。
每年新小麦出来尝新的时候,我和唯一的堂姐相邀一起回娘家 。二嫂都要爽快的露一手 ,她二话不说麻利地挽起袖管和一大盆面,二哥在一旁跟我们说:” 这些面粉是昨天下午才刚刚磨回来的新小麦面粉 ”。发酵一个小时之后简单揉面,分成比拳头大点儿面剂子 ,再擀成盘子大小圆饼,盖上两层厚的湿润纱布,醒面五分钟 。柴火灶提前一个小时烧起来先煮腊肉、炒菜 ,再煮一大锅米茶 ,这些都是午餐的配角 。
说起米茶也是大山里的人夏天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 。在此不得不夸赞老祖宗的智慧 。
从前 古时候 ,祖先们 为了对付夏天的高温酷暑炎热 ,他们发明一种米茶 ,不仅清咽利喉 ,降温解暑 ,特别是降火气堪称灵丹妙药 。
具体做法是 :把大米拿来过筛子筛 ,筛子上面的米拿来做饭使用 ,筛子下面的碎米拿来放在铁锅里炒 ,先中火炒,然后改小火慢慢炒 ,一直炒到金黄为止 。一定要掌握火候适中,炒老了嫩了都达不到一定的效果 ,而且还会影响口感 。
一次尽量多炒一点 ,时代在更迭社会在进步 。现在老家的村民们都是到米厂去买一袋50斤的碎米 ,送去榨油厂加工 ,用电动炒锅定时炒至金黄 ,一斤米一块钱的加工费 ,拿回家密封好 。可以食用半年时间 。夏季家家户户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铁锅洗干净 ,添上一大锅冷水 ,柴火灶烧起来 ,寓意是,炉火烧的越旺 日子过的越红火 。
然后,舀一葫芦瓢金黄碎米凉水清洗一下 ,直接下到凉水锅里 ,煮至开锅一分钟后 ,把先辈传下来的大黄盆是土窑烧制器皿,凉水洗净再开水消毒几遍,放在阴凉处的土地板上 ,把煮好的米茶一瓢一瓢的舀到大黄盆里 ,让它自然冷却 。中午家人干活儿回来首先第一时间走进厨房,拿个瓷碗舀一瓢米茶 ,咕嘟咕嘟 一鼓作气能喝两碗 。那叫一个爽啊!不是神仙赛过神仙 !
哟!一下子说了那么多 ,再接着说二嫂烙饼吧 。
然后把锅洗净,接着把醒好的饼放进铁锅里借着底火两面成型 ,然后再放进柴火灶里,火灰捂三分钟 。
二哥锅上操作 ,二嫂锅下密切配合 ,她坐在灶门前手持长长火钳,火候由她掌握,这也是一门技术,时间要恰到好处 。
只见二嫂娴熟练地在柴火灶里夹出来一块灰头土脸的烧饼 ,轮到二哥精彩表演啦 ,他快速接过热气腾腾的烧饼 ,那熟练的手法 ,既搞笑又风趣幽默 ,把烧饼摔打在土地板上 ,烧饼里面的热起鼓鼓的好似皮球 ,摔下去弹起来 , 搞的围观的大人小孩儿随着二哥、二嫂那憨憨大笑的节奏 ,大家都乐不可支 。经过二哥的几次摔打一个个烧饼改头换面 ,两面金黄色泽诱人,那一股股浓郁的烧饼味儿满屋飘香 。
心灵手巧的堂姐早已做好了10碗大席 ,只待主角烧饼隆重登场 。大人小孩儿欢聚一堂座无虚席,余热烫手的烧饼拿起来快速掰成两半儿 ,那脆嘎嘎的响声 和着一股香浓的热气扑面而来 冲击着味蕾 。 那烟熏腊肉肥瘦相间,夹一块儿晶莹剔透 ,吃上一口 ,口留余香 回味无穷 。还有烟熏香肠、 猪头肉、 猪脚肉 、腌鸭蛋 。几个鲜嫩可口的农家蔬菜 ,亦是山里人家的满汉全席啊 !
大口吃肉,就着烧饼 ,再喝上一口清咽利喉咙,降温解暑的米茶 ,大人小孩吃的过瘾,笑的开怀 。
长此以往,行走在他乡已经十多个年头了 ,掐指算来 与二哥、二嫂也有十多年未曾见面了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留恋家乡的美味 ,早已成了抹不掉的乡愁 。
二哥、二嫂你们还好吗 ?今年春节一定回家看望你们三代同堂一家人 。到时候我们再欢聚一堂重温亲情,姊妹情深 。二哥、二嫂再次合作,给三妹做那香脆可口的烧饼美食啊!
20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