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风景无处不在,他们或宁静,或壮阔,或神秘,或平凡。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不缺少风景,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亦或是我们发现了自然,却少了几分与世界的联系,与超脱自然本身的感受,浅薄的停留在视觉感官这一层面上。而文化则为我们从自然向心深处的探索搭构桥梁,引领我们发现自然风光下蕴藏的人文底蕴与情感上的独特风光。
自然,是风景的第一属性。无论是巍峨的山峰、浩瀚的海洋,还是静谧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它们都是自然界的杰作,无需任何文化修饰就已经存在。文化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风景,还影响了我们如何感受和理解风景。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逸士,于山水之间留下千古诗文,为风景赋予了文化的特殊意义。当你偶然间看到岩上小溪中几朵零落的小花,你是否会想到“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内心引起万般情思。“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否会跨越历史的层层阻碍,与千年前的李清照产生共鸣?若无易安居士留下的诗文,那这般萧瑟美景,是否会被匆匆赶路的人们所忽略?
乍看之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只是民国时期再平常不过的一座小园与屋舍,可正是这么在当时平常不过的地方,却因鲁迅的存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鲁迅而闻名,因鲁迅而存留,因鲁迅而饱受尊崇。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亦或是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像人形的何首乌……无一不是平常事物,无一不是细微之处的风景。然而,鲁迅笔下所记叙自己儿时玩乐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吸引了万千游客从千里迢迢来到绍兴,一睹鲁迅故居的风貌。若不是文人的底蕴,为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察的事物蒙上了一层非同凡俗的色彩,又怎会有如此多的人来到绍兴的四合院,而非富丽堂皇的故宫?说到底,终究是文化的积淀,让自然不仅局限于景观,更是人文价值的所在地。历史让这儿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瓦仿佛都在诉说曾经的故事。
自然,是一花一草,是高大或矮小的树木,是雍容亦或素雅的花朵;文化,是记忆,是历史,是由心而生的感受。风景,既不是纯粹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人文,而是两者的融合。自然赋予了风景以形态,而人文则赋予了风景以灵魂。当我们站在一座山峰之巅,看到的不仅仅是山的雄伟,还有那些攀登者的故事,那些在山顶留下足迹的探险家们的勇气和坚持。当我们漫步在古城的街道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还有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的情感和梦想。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风景。正如《爱莲说》中有人甚爱牡丹的雍容华贵,有人偏爱素雅菊花,亦有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当我们放下所有的预设和偏见,真正地去感受自然和人文的融合,我们就会发现,每一处风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去发现风景,去欣赏自然的纯粹,去理解人文的深刻。风景,既不是单纯的自然,也不是单纯的人文,而是两者的和谐统一。我愿成为一个用心去感受世界的旅者,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丽,去体验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因为,真正的风景,就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