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大名著,我想大家对《西游记》最熟悉不过的了,因为在童年时期,电视剧版的《西游记》几乎霸占了整个荧屏。小时候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大家也都争着当惩恶扬善的孙悟空。后来渐渐长大,然而每次看《西游记》都有一番新的感悟和体验。
在小的时候看“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每次将白骨精附身的人身给打死,唐僧都要将悟空责怪一番,直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到第三次,唐僧终于要将他认为“滥杀无辜”的悟空给赶走,甚至要断绝师徒关系。说真的,以前看到这的时候,我的心里总要给悟空喊冤,为什么唐僧不能相信悟空,而且觉得这么不相信自己的师父不跟也罢!但是到后来,“三打白骨精”改编成了某部电影的时候,有段台词让我对唐僧有了新的认识。那是悟空离开唐僧之后,观音对他说“不要用你眼中的对与错去看别人眼中的对与错,你火眼金睛看的是真相,而你师父看的是心相。”。其实唐僧知道悟空所说的八九不离十,但他为了那一点点的可能性也坚持着要救人。虽然唐僧有很多毛病,怕死,耳根子软,但这次却真正让我觉得他却是一位高僧,因为他有着一颗佛心。
在《西游记》中,隐喻了修心这一内容,而且在整部书的许多章节中都笼罩着心学思想。作者将悟空当成了人心的幻想来刻画,悟空的心在整个故事中呈现出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即放心、定心、修心。从猴王的出世一直到后来的“大闹天宫”,都是悟空的“放心”阶段,“大闹天宫”是“放心”阶段的最高潮,也是整部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定心”阶段则是悟空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之后与其他三人西天取经的旅程期间便是他的“修心”阶段。《西游记》用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以及道家逍遥出世的态度,达到佛教四大皆空的境界,这就是儒释道在《西游记》中的最大的表现。
《西游记》中神的世界与现实社会有着很明显的联系,从玉皇大帝到天兵天将,无不与现实中的皇帝以及下级官吏相互对应。但由于当时的社会问题,作者不能明确的表现出来,只能将皇帝与各级官吏用特殊的形象表现出来。所以凡是对玉皇大帝、对仙卿的调侃和讽刺,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中皇帝和官吏的调侃讽刺。其中的人脉关系也表现得很明显,像“大鹏金翅鸟”那一回,大鹏鸟算是如来的舅舅,因为当年在如来得道时,孔雀将如来吞了,后来如来破背而出,将孔雀封为了佛母,而大鹏鸟是孔雀的弟弟。当他打听到唐僧取经的事情,想要吃唐僧肉但又害怕孙悟空,于是便与青狮、白象结为兄弟。后来唐僧被抓,悟空救不了师父,只能将将如来请下来帮忙。如果悟空与如来没有这般相熟的关系,或许就救不出唐僧了。这就与现实中的人脉关系一样,如果不是相熟之人,人家未必帮你。所以,小说中的这些描写有现实的特点,是对现实某种不合理现象、某种黑暗现象的讽刺。
除了以上这些之外,《西游记》主要写的是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所经历的劫难最后成功的故事。师徒四人在这个过程中,历尽艰险、分分合合,即便每次遇上危险,八戒都嚷嚷着分行李各自回家,可他们最终也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了最后。这其实也启示着我们,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挫折,但一定要坚持,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