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烦闷,刚好朋友借了我一本书《只管去做》,据说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说实话,我从来不看这类工具书,因为做不到。但是6个小时不到,啃完这本书感觉还是有些思维方式是我原来没想过的。
@有意思目标:
以前我知道设定目标不能假大空,所以我会加上可量化的数字,举个栗子,X天读完X本书(然并卵)。这本书提到设置有意思的目标可通过3个维度:五感(五官的五感),具备可操作性,以及仪式感。我突然恍然大悟到,原来过去我设定的目标可能摆脱了假大空,但是变成了冰凉凉(仅具有操作性),难怪我坚持不下去。不冰凉凉的目标在过去我就实现过,举个栗子,考大学的时候,我的目标是考上北京大学(很遗憾木考上),想到北大都是多牛逼的人啊,想想就开心(请注意这里有了五感哦);然后我设定计划是分析每门考试的达标分数,针对达标分数和我实际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况(主要是考试成绩),设计我要在什么时间段内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请注意这里是可操作性);然后,当我下定决心考北京大学时,我非常认真严肃的和父母表达了,并且我幻想这拿到北大通知书,去北大报到的种种画面(请注意这里是仪式感)。然后,目标就实现了(虽然最终不是北大,但是学校还是不错了)
所以,有意思的目标=五感+可操作性+仪式感。
@习惯的养成
哎,我有一大堆的坏习惯,这应该不是我有心养成的,那难道是天生的吗?可是我有心养成好习惯,诸如健身、读书等等,为啥就养不成呢?
这本书告诉我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动因、方法和伙伴、认可、习惯。
“动因”包括这件事让你开心、让你兴奋,还可能给你带来痛苦。举个栗子,如果你喜欢某个歌星,他唱歌可能让你开心或者兴奋,你就会成为他的粉,然后循环听他的歌。又或者你长得比较胖,然后某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喊你:”死胖子“,你肯定感到羞辱和痛苦,然后就发奋减肥。还或者某人得了癌症,医生说多吃菜能活久一点,他可能真的坚持多吃菜。这样看来”动因“基本上是人的情绪相关。
可素,人的情绪是变化的,否则你就是死人哈哈。那么当你没有了当初的开心、兴奋(讲真,如果一直HIGH,应该和嗑了药一样会死的吧!),又或困难的痛随着时间推移变淡了,那么怎么办呢?
啊哈,这就是三分钟热度咯。
养成习惯最难的就是打破三分钟热度。这个时候是我特别学习到的,”方法和伙伴“来了。如果你把这个习惯从情绪拔到现实,那么你就需要有技术的来玩他。举个栗子,你想减肥,然后就跑步,结果跑了三天,累了放弃。可素如果你跑了三天发现,原来有序的把握节奏、控制呼吸(此处省略跑步技巧10万字)都可以让你跑的更舒服,这样你就会痴迷于改进自己的跑步习惯,这样就能把你留在这个习惯里久一点点。说到伙伴,人有脸树有皮,要是大家结成死党团队,不仅能交流方法,还能彼此监督哦。
啊哈,这就是技术咖咯。
养成习惯到了技术咖,那几乎就是到了瓶颈,因为你的改变越来越不明显。举个栗子,你想养成看书的习惯,然后你看了某一类书(比如跑步技巧),一开始每本书都有新鲜感,都学到好多知识,但是你知道的越多,到后面你越难有吸收,然后兴趣也会降低。这时候你需要的是“认可”,包括物质奖励(哎呀,我写完了这个帖子要给自己买个甜筒吃),看到自己的好变化(比如,想减肥的你发现自己瘦了,好多人夸你,好帅哦)。
啊哈,这就是个人的自我满足感,或者说更高级别是自我实现。
有了这3个阶段,并且不断的循环第2和第3阶段,此时你会发现:哇塞,我的好习惯养成了,耶。
上面就是我看《只管去做》学到的几个点,不接受拍砖(拜托拜托,不要打击我的写作习惯好不好),只接受点赞哟。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