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种学名中华菊头蝠的哺乳动物为大众所熟知。但是这次,它的出现不是国人所熟知的“福”,而是带有“万恶之源”的意味。实际上,蝙蝠只是背锅侠,真正引起人类犯病的还是人类自己,中华菊头蝠充其量只能作为“病毒源头之一”。
我也一直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使一种外观丑陋,毫无美感的动物在汉文化圈具有“福”的寓意。有人说因为它的名称是“蝙蝠”谐音“偏福”、“偏富”。我觉得这都是后话了,最一开始命名的人为何会这么起名呢?
据我的轻考古,中国最早的蝙蝠形象是红山文化玉器(见下图)。结合大部分蝙蝠有夜间捕捉昆虫的食性,可以推测蝙蝠给当时红山文化古人生活和原始农业生产带来不少益处。
那么这个原因是否可以成为我国先民把蝙蝠吉祥化的理由呢?我觉得有一部分道理,但还不完全。再看看下面这个玉猪龙形象:
对中国龙文化有些许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红山文化龙的形象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同一个文化遗存,龙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灵兽,那么那个蝙蝠成为中华民族瑞兽,我觉得非常合理。
另外一点,大家有没有想过,龙究竟是什么呢?传统上认为,龙有”九似“,即不同部位与九种不同的动物相似。麒麟呢?麋身、龙鳞、鹿角、牛尾等,也是集合了很多种动物的特点。那么,本期的主人公,蝙蝠呢?原来,它似鼠又似鸟,兼具两种动物的特点,古人称其别名就为“飞鼠”。这么说来,蝙蝠虽不似龙、麟般神奇,但也与生俱来就具有成为“瑞兽”的潜质。古代有一位大巫(关于巫,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参看“医生称谓三千年”)封它为“福”的化身,并得以流传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上,蝙蝠也一直作为瑞兽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看看下面的图片便知:
(商代饰品,玉蝙蝠)
(汉代铜镜)
(清光绪三十四年纸币)
可见,在我国历史上,作为福的化身,蝙蝠就一直在你我身边。
下面谈谈在其他文化圈的蝙蝠形象。在其他文化圈蝙蝠多为贬义的象征,如在墨西哥代表冥神化身、在非洲代表光明之敌、在西方世界是吸血鬼的化身(据考证只有三种蝙蝠嗜血),采取的态度是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坚决消灭。
结合龙在东西方的不同形象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龙、蝠“东灵西鄙”的截然相反境遇呢?我看了有不少专家在讨论这个问题。从我自己的理解而言,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和”的文化。面对一些规避不了的问题或现象,中国人采取的方式是和平共存。对于冲突,强调“化解”,如冤家宜解。因此,中国人不会轻易去消灭什么,而是和他共处。在历史上,我们建长城,北方蛮族分治共存。采取消灭匈奴态度的汉武帝,反而落下穷兵黩武的名声。中国和中华文明的独特就在于此吧。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各个角落。在司法上,我们有“调解”制度。在中医药方面,强调阴阳平衡。尤为突出的是面对肿瘤和病毒感染这样的疾病,中医会通过调整身体虚实平衡,令人尽量与肿瘤和平共生;通过调节寒热令改变病毒生存的环境从而达到消灭的目的;而不会采取针对性的如杀死肿瘤的化疗,消灭病毒的抗病毒治疗。
下面顺带讲讲历代中医药先贤通过不断辛苦探索发现的蝙蝠药用价值:蝙蝠入药最早的记录在《神农本草经》,包括蝙蝠全体(去毛、爪、肠、翅、足)和夜明砂(蝙蝠排泄物)。蝙蝠(药用的品种是蝙蝠科蝙蝠,拉丁文为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的药用价值主要是治疗久咳和其他一些外壳疾病,需要将蝙蝠烧焦,研末使用。夜明砂的药用价值主要是清热明目,淘洗后炮制,同样是研末使用。本人不提倡随意捕杀蝙蝠,尤其不推荐为了治病作用而去食用蝙蝠。但也要告知公众,大多数种类的蝙蝠还是与传染病无关。
祂依然是我们的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