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的书,从各类方法类书籍到哲学书籍,书里的内容都能略知一二,也有几样书籍的内容是熟练的,但是往往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这就好比一个练过功夫的人,被打的时候想不起了用功夫。思考问题老样子,做起事来还是老样子。
为什么许多人读了许多书,懂了好些道理,仍然改变不了自己?我被这个问题困扰着。读了些书,我就愈发的蒙了。什么观点都有,有的说要遵循蜥蜴脑法则,先行动起来,在去想为什么。有的说要刻意练习,坚持一万小时,就能精通一门技艺。有的说要学会保持专注。总之各种理论五花八门,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些书看了也就看了,并没有对我的行为习惯有太多影响。因为被这个问题困扰,时间长了,就会有一些焦虑,导致对任何书都不想看,没了兴趣。
前些天在读书群里,看到有位书友分享了一个自己读《易经》的感受。她说读《易经》真的改变了她,因为易经教给了她的道理,能让她很好的调整自己的状态,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让她感觉这就是她最想要。
我又重新对《易经》有了兴趣。当我重新阅读时,还是以前的感觉,文字晦涩难懂,各类注解也是五花八门。我也对此很无语。同样一本书对不同的人效果就是不一样。
这些糟糕的感觉,让我想把一些书架上的书彻底清出我的视野,但又有些不忍,毕竟花了一些钱的。随手抽了两本,翻开来看一眼吧!就当是最后的告别。书里密密麻麻的笔记,仔细一读,对自己当初的感悟还有些钦佩,感慨自己终究是废了,泯然众人矣。
那些笔记看的越多,有种感觉越强烈:每一处笔记的背后,都是书籍作者的强大思想将我的思维圈在了他的思维框架下。当我进入其中,就已忘了全貌。
我被作者思维框架下各类细枝末节引诱,在细微之处耗费太多精力,这反而让人感觉,这书又是读不完了。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我首先开始回想基本认知类书籍的思维框架。比如《蜥蜴脑法则》强调了人类原始本能的潜意识脑对行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思维脑。《结构化思考》强调了整体性思考的重要性。《易经》里万物有两极,物极必反的思想贯穿始终。每一卦象都要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分析一遍,才算是进了门,之后解读六个阶段,才是更复杂的开始。
以上书籍里的每一个思想模型都很独特优秀,但都不属于我,并不是我不想化为几用。而是我对此无可奈何。太难了。。。。。
又到年底逼不得已要写年终总结的时候,一些完成的不尽如人意的工作,想找个合理的理由时,简直文思如尿崩,一百条也写的出来。这似乎哪里有些不对,这绝不是读过的书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而是我真心想解决问题啊!不然会扣年终奖啊!
对了,要害之处就在这里,意由心而发,心之所驻,意之所动,思之所向。
在读那些书的时候,心并不驻足期间,意向还是模糊的,思维就失去了方向,在作者用文字绘制的大草原上,思维就像是被青草引诱的野马,吃过了青草,才不管草原有多大,是不是自己。
人只有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才愿意投入更多的心力。才能让意驻足期间。现在我或许已经明白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了,也终于知道读不同的书,要从中领略那些属于自己的风景了。